詹春花
摘要:数据库在信息建设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高职教学中,数据库应用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目前高职数据库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教学效果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和具体手段,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数据库应用;教学
引言
在软件开发的项目中,数据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教学中,数据库应用是软件类学科的专业主干课,能够为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开发、软件工程技术等提供有力的后台支撑。但是,从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看,很多毕业生只是掌握了数据库技术基本应用,对于高级应用方面知识相对欠缺,而这部分知识正是企业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综合分析一下数据库教学的问题,以提高数据库教学的效率。
一、数据库应用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综合教学实际和毕业设计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数据库知识的应用相对局限,部分学生只能将数据库做成简单数据存储,学生对于数据库设计和代码编写的能力上,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大致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造成的。
1.课程衔接问题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数据库应用课程一般会在第二个或者是第三个学期出现。其主要需要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教学工具,侧重于后台管理。而很多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前台寓言辅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正好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他们并将不具备使用计算机语言去开发数据库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数据库一类的知识的时候,大多数知识认识到了知识的概念,在后期开发和设计中的应用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2.教学实践问题
课堂教学中,数据库应用教學的知识比较孤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验内容往往是围绕着章节设计展现的,其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强,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只注重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忽视教师任务的目的。此外,大班教学中,学生的个性难以达到凸显,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跟上学习的进度,还有部分学生能力较强,觉得进度十分慢。如果在授课中无法协调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二、对数据库应用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做好专业课程的整合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数据库应用教学中可以和程序开发课程相结合,确保在相互配合讲解中能够将数据路应用、数据路设计、数据库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践的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2.合理设置课程开设时间
对于高职教学而言,三年的学习时间本来就不长,因此,在授课中,要协调好数据库应用课程开发的时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设计程序。建议将课程设置在第四或者是第五学期,当学生具备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和计算机界面设计能力之后,在学习数据库并进行程序开发就会变得比较合适。
3.项目化方式引导教学
项目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已经具备成熟的编程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设计教学:
第一,依据项目开发步骤设计教学
教学的开展是为了服务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结合程序开发工作的基本步骤引导:分析项目需求,项目分析设计,项目功能实现,项目测试,项目维护,项目评估反馈。在授课中,我们也需要整合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分析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从而让学生熟悉项目开发的过程,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二,依据教材精选教学的内容
课堂教过程和课程实验教学过程都需要以实现功能需求为教学目标。因此,在授课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信息管理系统展开引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习中的案例,通过引导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授课中,可以将教学分成不同的系统引导,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个开发。在授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出课外题目,便利学生课后巩固学习。为解决教学中的个体差异问题,实验内容可以分层次设计。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础部分的内容,而能力强的学生则需要完成基本内容和高级内容两个部分。
4.设定合理的考核机制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也是及时发现教学中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摒弃以成绩论英雄的想法,而需要结合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知识,制定考核标准。针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但是成绩不是很理想学生,需要结合学生地表现,综合分析,确保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科学的进行考核评价。
结语
总之,在数据库应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理解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这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授课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的概念,还需要说明知识点的使用地点、使用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模拟项目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据库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申悦.浅谈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26)
[2]王树欣.高职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