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 要:《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近些年,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逐渐升温,《知音》篇的研究也有所增加。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峰期。这篇文章是对《知音》篇研究历程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主要分为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六观等几个部分。
关键词:刘勰;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六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2
《文心雕龙》是南朝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其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文心雕龙》对文学理论论述透彻,语言典雅流畅,得到了历代文学理论家的广泛好评。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评价它“《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又说它“自出心裁,发挥道妙。”其他对于《文心雕龙》的评价不再一一列举,不过通过章学诚的评价,我们也足以想想其在中国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较为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方法、特点、态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全文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傅毅和曹植楼护的例子,用以说明自古以来人们“贵古贱今”“文人相轻”等问题,而正确客观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到的。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客观来说,文学作品本身抽象而复杂,主观来看,每个文学评论家又各自持有各自的看法。第三部分刘勰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要求批评者要“务先博观”并提出“六观说”,即|“一观体位,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第四部分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指出文学批评虽有困难,但正确评价作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目前对《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研究不是特别多,目前能够查到的专篇论文在八十篇左右,其中核心论文十篇,硕士论文一篇,会议论文三篇,专著三本,暂时没有博士论文。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研究的一个梳理回顾。
一、知实难逢
关于对“知实难逢”原因的讨论自古就有,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总结道:“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刘勰在此明确指出了“知实难逢”的三个原因。它们分别是“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周振甫在《文心雕龙注释》中说:“《抱朴子·均世》说‘然守株之徒,……其于古人所作为神,今世所著为浅,贵远贱近,有自来矣。……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于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于瓦砾也。”现代学者张长青的《刘勰的文学批评论——<文心雕龙·知音>篇淺释》就提到,两汉之交时,就出现了尊古卑今,且刘勰指出了文学鉴赏和批评中贵古贱今的错误倾向。
“崇己抑人”是“知实难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曹丕的《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可见其历史之久远。丁红在《新析<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观》中认为,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产生对一部作品不同的评价,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己的倾向性。而胡庆在他的《深识见奥,唯知音耳——<文心雕龙·知音>之“知音”浅析》中则认为文人相轻和其创作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上两位学者分别是从评论者本身的差异性和文学作品的特殊性来分析“崇己抑人”的。
第三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评论者会“信伪迷真”。刘欣在《知音之难与其审美实现——<文心雕龙·知音>审美解读》中认为,信伪迷真是由于评论者知识水平以及辨识能力有所不足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在审美评鉴中的不辨真伪、难识美丑。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评论者本身审美能力不足所导致的。
二、音实难知
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中认为“音实难知”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文学作品本身非常复杂,难以把握;其次就是批评者欣赏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墨白在他的《<文心雕龙·知音>篇“音实难知”解》中认为,品鉴对象具有文学形象的鲜明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决定了“音实难知”。
三、六观
目前,学术界关于“六观”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这是评论的方法,而另一种认为这是评论的标准。持方法说的学者主要有张少康和周振甫。张少康在《文心雕龙研究史》中明确提出,所谓“六观”是分析文学作品优劣的方法,而不是文学批评标准。周振甫在《文心雕龙注释》中指出:“再谈到对一篇作品的鉴赏,他提出六观说:一观体位,根据体制风格来探索情理。二观置辞,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三观通变,观察作品有什么继承和创新,。五观事义,是否显示作品内容的丰富充实。六观宫商,观察文章的音节美。”在这里周振甫是把“六观”作为方法来进行阐述的。
持标准说的学者也不在少数,范美霞在《“六观”与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读解<文心雕龙·知音>》中认为,‘六观的提出,是为了纠正已有的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这种纯主观的做法,而且,‘六观的确是指出了文学批评的六个客观角度。因此,把刘勰提出的文学批评的这个客观框架理解成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也未尝不可。她认为“六观”是针对“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而提出的具体标准。除此之外。董桂芳在其《<文心雕龙·知音>论析》中也认为“六观”是刘勰制定的文学评论的标准。
对于《文心雕龙·知音》的研究,历代学者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于《文心雕龙·知音》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各学者的研究都还是集中在“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和“六观法”这几个部分,由于研究方面过于集中,忽视了该篇在整本《文心雕龙》中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学者对该篇与其他篇章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没有系统的进行对比研究,而且对比其他篇章研究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知音》篇的研究其实是不是非常欠缺的,这样的现状还是很让人叹息的。
参考文献:
[1]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张长青.刘勰的文学批评论——《文心雕龙·知音》篇浅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4]刘欣.知音之难与其审美实现——《文心雕龙·知音》审美解读.名作欣赏,2014(8).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范美霞.六观与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解读《解读文心雕龙·知音》.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2).
[7]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丁红.新析《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观.文史杂志,2002(4).
[9]胡庆.深识见奥,唯知音耳——《文心雕龙·知音》之“知音”浅析.西部学刊,2014(7).
[10]墨白.《文心雕龙·知音》篇“音实难知”解.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1]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董桂芳.《文心雕龙·知音》论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