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晗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春节档鏖战已经告一段落,在“大IP”《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的前后夹击之下,《红海行动》却突出重围,票房一路逆袭,成了春节档口碑之王。
能领跑春节档,《红海行动》最大的优势就是“燃”与“真实”,沙漠坦克追逐战、城市街道突围战、海上营救人质行动、铀黄饼争夺战,一场接一场硬仗从头打到尾,让人毫无喘息的时间。并且,“红海”没有落入主角光环的俗套,避开了不合常理的开挂剧情: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被再扔回去,也会炸断我方战士的一条手臂;蛟龙小队也没有开启英勇神武、子弹见了都要转弯的无敌模式,一批又一批难以消灭的敌人让人绝望;最后向上级申请到的杀手锏无人机还没看到敌人,自己的动力系统就已被毁坏。
或许这种“燃”的背后溢满的血色才是所谓的战争的“真实”,也是导演林超贤所追求的效果。整整5个亿的投资,没有流量明星小鲜肉,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地花在了刀刃上。为了追求电影的质感,他拒绝了一切棚拍,所有爆破、动作戏都是实景拍摄。片中武装也全部都是真枪实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坦克、直升机的轮番上阵,火箭弹、云爆弹、防空导弹的先后登场,以及陆战队员包括狙击、冲锋、追车、跳伞在内的各类操作,既能闪瞎外行观众的眼睛,也让不少军迷观众实实在在过了一把瘾。
去年《战狼2》的出现标志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流程和水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红海行动》则完美地接下了这一棒。作为一部纯粹的战争片,不管是战争场面还是完成度,都堪称国内最高水平,并趋近于好莱坞,甚至于它还规避掉了《战狼2》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直白表达,这种冷静和节制博得了很多观众的好感。但本质上,《红海行动》是对《战狼2》的一次全方位的超越吗?其实未必。
剧情简单的硬伤一直是此类型电影的重要问题,《红海行动》的文戏加起来不超过20分钟,随之而来的是细节和起承转合的平淡与僵硬,好比一桌子的大鱼大肉却没配上一点素菜,难免让人吃得有点“噎”。人物塑造的模糊也让人难以忽视,如果观影之前不做一些功课,很可能看到最后还没有认全蛟龙小队八人组,挖掘刻画的缺失使他们在职业之外的一切完全不为人所知,在集体主义的主旋律之下,每一个陆战队员都单纯地变成了国家意志的肉身体现,例如,黄景瑜饰演的狙击手顾顺,就是一个很复杂并值得延展的角色,而不是仅仅只有精确狙击时的酷与帅。而《战狼2》中不论是于谦饰演的贪生怕死的超市老板,还是张翰饰演的富二代“熊孩子”,亦或吴刚饰演的安保队长,虽然也有扁平化之嫌,但与《红海行动》相比明显更加的有记忆点。
有人将《红海》比作中国版的《黑鹰坠落》,因为两部电影都是动作戏比例远超文戏,并且动作场面极其精彩。但《黑鹰坠落》之所以悲壮动人,依然要归功于影片在有限的文戏篇幅内,对人物做出的挖掘。《黑鹰坠落》的导演在开篇用了40分钟的时间来尽可能地充实每个细节:他们有爱打篮球的,有热衷于煮咖啡的,有临行前给鞋子上贴血型标签的,有写遗书的,有给家中亲人打电话的,有爱开长官玩笑的,有圣母心的,有经验十足的老兵,也有未经沙场的新兵。导演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刻画这一众人物,是因为只有这样,之后剧情中人物的行为才是可信的,有迹可循的。当他们面临险境时,观众自然会与之感同身受。
其实无论是《战狼2》还是《红海行动》都可以说是商业电影流水线上绝对的成功产品,国产类型片下一步需要跨越的无非是从“好”到“非常好”之间的鸿沟,一部怎样的电影才能算得上“非常好”?人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笔者认为,这根“金线”所蕴含的意义大概就是诗人陆游所说的“功夫在诗外”,也即一部艺术作品所发散出的余蕴与回响,它应该根植于电影每一个细节,在不经意间带给观众会心一击,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对自己的审视。所以,一部电影若只是诠释战争本身而没有将更动人心魄的东西传递给观眾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