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休克探究

2018-07-27 11:26张惠玲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主客体中,不同的文化群体在进行沟通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交流障碍。文化休克不仅出现在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的地域当中。随着“地球村”意识的加强,文化休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人群间的有效交流,人们往往注重于不同国家之家的跨文化交流障碍,而忽视了同一国家但不同地域的“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以笔者自身为例,分析了在异地求学过程中体会到的南北方部分差异与在此差异上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并提出了规避的方案,通过分析使读者更加了解文化休克的内涵并且更好地体会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南北差异

作者简介:张惠玲,女,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2

文化休克是一种常见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它是 1958 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失去了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人群的迁移更加频繁,人们为了谋生、求学、旅游等各种需求而远赴他乡的情形越来越多,文化休克现象也会频发。文化休克往往在跨国人群中表现显著,笔者认为这一概念同样可以用于描述在一国之中跨地域的人群的感受。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同地域的文化各不相同,对他乡文化的不适感有时候会很严重。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休克”。因此如何正确地应对文化休克成为广大的“异乡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什么是文化休克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于 1960 年首次提出“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文化休克指的是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对象初到一个新的文化背景里,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人往往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对异乡文化的困惑、排斥等现象,在何种情况下会或多或少地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

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文化休克”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对此,西方学者韦弗提出了文化休克的几点原因:一是失去了熟悉的行为习性,而这类习性包括行为或社交习惯和熟悉的物质环境等等内容。二是人际交往失灵。由于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和非言语交际行为都具有极强的文化特性,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发现在新的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经常堵塞或者失败,造成心理挫折和惶恐。三是文化身份危机,要适应一种新的文化就必须要改变早已养成的母语文化的个性特征,包括行为方式、语言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等各方面,以便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3.异地求学之文化休克四阶段

根据Kalvero Oberg的理论,文化休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以U曲线的模式呈现与过渡。整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蜜月阶段;(2)休克阶段;(3)恢复调整阶段;(4)完全适应阶段。

3.1兴奋阶段

在第一阶段人们对新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期望,主要体现在适应者对周边的一切都很兴奋、很好奇,专注于新鲜的事与物,如新的工作,同事,风景、美食……从而缺乏部分判断力,忽略了周边环境的真实情况。

在第一阶段中,笔者初来乍到,对周围的一切环境与人事感到好奇。南方环境优美,植物茂盛,空气清新。南方人语速普遍偏快,且在长相方面与北方人有很大差异,笔者发现北方人普遍面部稍带扁平,线条相对硬朗;南方人脸部线条秀气又不失干练,立体感比较强,脸型中部比较集中,尤其是在眼部位置。对于这些不同,笔者毫无陌生感,而是变得兴奋、好奇,对未来新学期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3.2清醒阶段(休克阶段)

当意识到现实情况以及一些问题开始产生的时候,进入所谓的“休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有些人会产生适应困难,沟通困难等障碍,又如有些人意识到当地交通或购物的不便,上学与租房的困难,这往往会让原来处在满怀憧憬而兴奋状态下的人产生一定的失落与糟糕感,在新的生活中充满困惑,无从所适。

在南方适应一段时间之后,进入了所谓的休克期。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太适应:在语言方面,由于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语速较快,较难理解,因此跟不上老师上课节奏。在交通方面,学校在镇里,交通、医疗、购物等很不方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习惯与气候的不同。首先是桂林主食为大米,米粉跟螺狮粉是主要的特色,醋以白醋或米醋居多。而山西的特色主要是面食,米粉螺狮粉之类少见,陈醋是每日必备,所以笔者产生了很强的胃口不适感。在气候方面,山西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色,一年阳光充足,但笔者对桂林的感受是春天雨季较多,长时不见阳光,使人心情忧郁;夏天太热,炎热潮湿,初来学校时,因湿气太重而呼吸不畅快,;秋天转冬时比较舒适,但也时常有雨;冬天比较阴冷,相比北方的干冷,这里的湿寒更入骨一些。对于这里的悠闲与慢节奏,早上商贩们大多都关门闭户,就连买药都困难重重。在生活方面,对于洗澡,北方多数人没有每天洗澡、洗衣服的习惯,而在南方的夏天一天三洗也正常不过。在休克阶段,笔者对新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排斥跟不适感,原本的兴奋感与憧憬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略带烦躁的无奈。

3.3修复阶段

在步入第三阶段的过程中,笔者渐渐熟悉了周边的环境,也接受了这里的饮食习惯与气候,甚至开始隔三差五就去吃螺狮粉,最让同行小伙伴惊讶的是笔者在没有醋的情况下也可以吃得下饭,与之前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反差。同时迷上了这里的水果,也习惯了衣着的随时替换,每天带伞等等的习惯,适应了老师讲课的语速,还时不时跟着这里的广东朋友学一些粤语,坐着镇上的小绿皮车去市里再也不觉得是煎熬,而是懂得抬头欣赏车外的山山水水,与南方的同学相处融洽,逐渐学会享受桂林慢节奏的生活。

3.4完全适应阶段

最后逐漸过渡到最后一个阶段--完全适应阶段,到达了U字曲线终点顶端,人们了解了所处文化的特殊风俗,价值观,信仰以及一些沟通模式。根据Ryan跟Twibell,人们在这一阶段感到舒服,满意,能够成功地处理一些事情,已经具有了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生活的能力。

在最后一个阶段中,笔者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深深喜欢上了桂林这座城市。笔者经常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交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好朋友,适应了百变的话语环境,接受了这里的美食与风俗,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学习也逐渐步入了正轨。

4.应对文化休克

首先要正确培养交际主客体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这种“意识”在实践中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文化休克是一种正常而且自然的生理心理反应,也是一种文化不适应的感受和“综合症”,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正确的态度是能够积极面对,保持良好的心态,缩减休克的时间,而进入到调整和适应期。

再次是直接与当地文化进行接触,同时也要去了解新文化中的体系,如宗教信仰,核心价值观,家庭组织形式等内容,积极参加各种各样新的文化活动,尽可能地与当地人多多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都有助于一个跨文化人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克服文化休克。

5.结语

跨文化交际过程就是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趋同与多样性并存的过程。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不同文化中得以生存就要了解自身文化与所在文化的差异性,既要对家乡文化给予肯定与保留,又要对他乡文化加以认知与吸纳。本文通过作者的自身见闻,总结了部分南北差异的现象,提出了文化休克的解决方法,关键在于文化体验人本身的包容与积极的态度。我们必须多维视角正确看待并处理“文化休克”现象,要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克服或减轻文化休克现象,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程如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休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胡凌霞,文智勇. 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东南传播,2006 (3).

[3]龙晓明 .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因素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