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

2018-07-27 11:26张圣苑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乐观论语孔子

摘 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关于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的态度等等。细读《论语》,细思孔子之言,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对于人生总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孔子身处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动乱的大时代,仍旧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内心对“仁”之向往的那一份纯粹,心怀乐观态度,实为大家风范。

关键词:孔子;《论语》;乐观

作者简介:张圣苑,女,生于199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目前就读于东北石油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2

《说文解字注》有这样一段关于“乐”的描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之引申为哀乐之乐。”[1]根据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乐”源于感受而又被引申成为一种感受。在《论语》这部儒学经典中,孔子教导弟子时多次提到“乐”这种感受。由此可见孔夫子对于“乐”的在意以及他本身的乐观性格。

一、安生而乐——生活的乐观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没落的贵族家庭,其父早亡,寡母抚养他长大,生活十分清贫。然而他自己却能从贫中作乐道,如他回答子贡时所言,“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2]又如后世所传“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自身便常于逆境中游走。

孔子对于生活的乐观首先就体现在他的安贫乐道。旁人面临困境常常不堪其苦,孔子却能安贫而乐。《论语 述而》中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因为他做到了苦中作乐,他才能过出诗样的生活。

孔子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也体现在自然之爱上。如《论语·雍也》中有记录“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合起来看,智者、仁者,乐水、乐山。表层的意思可以简单概括为智者、仁者皆以自然山水之美乐己;结合后半句稍作剖析,水流山固,智者、仁者处理事情会把握灵活、稳重的度。只论其表层含义,不论是山是水,孔子以此作喻体,本身也能说明孔子对于自然山水的欣赏喜爱。

自幼过着艰苦的生活,还能保持纯粹的本心,除了阅读各种古籍修身养性之外,还与他本身性格有一定关系。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先进》)

上面的对话即是著名的“吾与点也”的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问其“志”,先言三人皆志在四海八荒,只有曾点志在“生活”,孔子说,他和曾点是一样的。他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一名出类拔萃的文学家,有弟子三千,却有着如此恬静温柔,读来清新的生活情趣。试想春日和风微拂,细柳点水,桃花蘸湿,着广袖宽袍,浴罢登山,好不欣然,可谓人见快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性格就是平易、乐观的,他是个十分懂得生活,并且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是个有趣的人。他的乐观态度与其中和的性格不可分断。

孔子对生活的“乐”是天性,这种乐观既体现在他对于困苦生活的安然接受,也表现在生活之余对于山川景色的欣赏。人生一世,既然眼前痛苦无法选择,何不以欣然的心态接受。能甘于其苦,风雨之后,又是春暖花开。

二、为学而乐——学习的乐观

古人学习有“头悬梁,锥刺股”之说;白居易也自言:“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再想蒲松龄寒窗苦读到头也只是捐了个贡生,而这不仅仅是一人二人,而是社会常态。可见学习是苦的,读书付出再多心血也未必能得来所愿。可在孔子的口中,学习又好像是另外一回事。

《论语》第一卷“学而”中的第一句便是孔子对于治学的态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2]“学”与“习”两义,而孔子说,这不是快乐的事情吗?孔子的学习真的快乐吗?众口相传而来的关于孔子幼年的小故事就有一则:孔子的母亲教给他的字,孔子怕忘记,晚上在被子里一遍遍用手指在哥哥的肚子上写画复习。第二日孔子母亲早上考他,非常惊喜这个孩子居然全部记住了。孔子在一旁热泪盈眶。不管这则小故事不是不真有其事,孔子当是明白学习是不易的。孔子是奇才,却不是天纵的,他的“才”与他本身的努力不可分。既是如此,那他“学而乐”的观点就具有另外的意义了。

孔子对于学习上的乐观态度一方面体现在其“学而乐”的观点上。他的如此观点是对人学习的启蒙与引导。这种启蒙的方式在西方也有相似的传说:犹太人人在为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启蒙时,会在书上涂一些蜂蜜让孩子去舔。于是孩子们从小便会有这样的意识:书是甜的。二者都是以“乐学”为中心思想,让“学之乐”深深扎根。孔子能想到不以“苦读”激励而是以“乐学”引导这一层,本身就是乐观态度的体现。

另外,他对私学的提倡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将学习大众化、平民化,民皆得以学。他本人周游列国宣講自己的思想,几次困顿而返。所学无以实用,这已经很难过了,他却还能锲而不舍,随时找一棵老树就可以与众弟子座谈人生感悟。

这种居乱世而人不乱的治学的乐观态度着实发人深省。“学而乐”和“提倡私学”是孔子对学习的乐观态度的两个重要体现。心之所向即是努力的方向。“乐”与“学”相互依存,相伴而茁壮。

三、友人而乐——与人交往的乐观

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就 是“爱人”。[3]《论语》中阐述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很多。《论语·季氏》中就有孔子关于“益者三乐”的记述: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孔子重礼、乐道人善、爱友贤,他关于与人交往方面的很多言论也都是围绕“益者三乐”提出的。[2]

《论语》首章便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由此可见,贤友对孔子的重要意义。这种概念在当今看来似乎并不新奇,可是将这种观念放到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生活难得安稳的时候,“泛爱”和“亲仁”是多么超前和不可思议。

孔子与人交往的乐观首先体现在“自省”。仁者之爱是有差别的爱,先亲后友。“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认识到这种问题后,将仁爱泛化,使之成为天下之爱,亦是“泛爱”。孔子更偏于“不道人恶”的修己想法。如《论语 里仁》中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在当时的时代,孔子想推行自己的思想是十分不容易的,从一种角度来说,“自省”也是孔子的一种自我安慰。不与人恶反过来反省自己,亦是一种乐观。

与人交往的乐观还体现在他的“亲仁”方面。在其生活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士人们各有其想法。孔子介于说服与被说服之间,善其身而交贤友。这里的“贤友”指的就是志同道合者,也就是符合孔子“仁”思想的“近仁者”。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以文采寻求志同道合之友,因与友的交往而增进“仁”的修养,这是君子的行为。在其思想不能广传的时代,孔子退而求次以“亲仁”。

孔子处乱世而修己、亲仁,是他对于与人交往的乐观态度。他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他对待他人的总的态度,换位思考是他的善念,也是他乐观的表现。

孔子这种“乐”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儒家“圣人境界”的理想目标,也是李泽厚强调的以“乐感文化”为基本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和普遍意识的理论源泉。[3]仁者之“乐”,对于社会教育的普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人之乐”亦对社会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结语:

能居乱世而独善其身,实属苦中作乐的大成。孔子就是这样乐观的人,生活困苦也能自乐,苦学而能作乐,不被接受也能寻乐。他的“乐”都是守礼的“乐”,是君子之“乐”,仁者之“乐”。他面临困难总能保持乐观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亦乐乎”也应当作为人生处事的准绳。不同于阿Q式的精神胜利,孔子的乐观精神以务实为基础。乐观之上,才能有乐观的诗样生活。

参考文献:

[1]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庞朴.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张南. 论孔子以“爱”为基础的“乐”观念[J].湖北:湖北社会科学学报,2017(4).

猜你喜欢
乐观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不忘初心,一路耕耘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