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绿色建筑管理模式发展现状研究

2018-07-27 11:31阮冰琳
价值工程 2018年17期
关键词:政策体系对比绿色建筑

阮冰琳

摘要: 作为高能领域的建筑行业,如何改善其能源利用方式已成为当今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则成为现今乃至未来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运用相关图表,对国内外绿色建筑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可持续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Abstract: As a 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field of high energy, how to improve its energy utilization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today's society.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day and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reen building management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use of related chart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adapts to the green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in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关键词: 绿色建筑;管理模式;对比;政策体系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management mode;comparison;policy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7-0008-05

0 引言

“綠水青山”、“金山银山”究竟怎样才可以和谐相处,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建筑业的蓬勃生机,如何在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而又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建筑行业?现今的答案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有何特征:第一,能源损耗降低,工作或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第二,维护成本下降;第三,对生态环境影响降低。本文通过对我国及国外如英美等国绿色建筑模式的全面总结,寻找异同,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依据[1]。

1 国内外绿色建筑管理模式发展现状

1.1 国内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业的能源消耗极为巨大。据相关统计,过去十年我国的建筑总量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针对于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倡导下,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4年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并出台了一系列评选方法及细则;2006年,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5—2006,确定了基于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概念及评价标准;各级省市又根据实际情况相继颁布了当地的特色绿色建筑标准[2]。截至2010年,全国皆覆盖有绿色建筑评价组织。总的来说我国绿色建筑行业起步较晚,在技术发展、观念发展、制度发展、政府调控等方面皆缺乏相关经验。

1.2 国外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现状

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学者便以环境及生态的角度深入讨论对人造建筑物的认识,经过几十年发展,发达国家逐步完善了绿色建筑的评估方法、设计方法等新方法。其中以英美为典型代表。

1.2.1 美国绿色建筑管理模式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即认识到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在2003年的经历次贷危机及2008年的金融风暴之后,促使美国政府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行业,之后提出的“新能源政策”成为美国未来25年最重要政治举措。

美国的绿色建筑管理模式主要有6种:第一,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对绿色建筑行业大力扶持。20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制定了多项建筑物最低能耗标准,在3年之内不断更新并且进行有政府参与的第三方机构重新评估。20世纪末开始对城市大型建筑群的构建单位面积、低能耗产品采购比例等方面进行政策限定,例如美国最著名的纽约大厦在2008年进行的节能改造工程。第二,经济补贴政策,凡是开发商新建绿色节能建筑,可以获得税收减免、扩张许可、建筑容积率许可等多项特权。第三,大力支持对绿色建筑节能材料的研究,在采取立法、经济补贴政策的同时,美国政府亦对节能新材料的研发高度重视。如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劳伦斯伯克利、洛斯阿拉莫斯等大型国家实验室,对美国的节能新材料、新能源开发贡献巨大,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转化为市场生产力。第四,“能源之星”评定标准的实施。由EPA(美国国家环保局)和DOE(美国能源部)共同推广的“能源之星”计划,获得此标志的建筑物或产品皆达到指定的最低能源消耗。如一幢民居建筑物,评定组织从建筑物的隔热性、玻璃门窗、通风管道气密性、节能建筑材料比例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达到标准的建筑物将会被授予“能源之星”标志,政府会给予相应经济补贴及各种优惠政策。第五,合理有效的大众传媒工作。美国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可谓不留余力。DOE(美国能源部)在全国均设立有节能咨询及培训基地,并且对公众免费开放。在美国顶级报纸或期刊上(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长期设有节能专栏。此外,媒体通过对权威心理专家采访,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对员工工作效率、满意度等方面的提高效益。第六,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于1998年颁布,经过多年细节、方法的完善,逐渐成为世界上公认的评估系统(图1)。LEED体系极为完备,亦有多个版本(如家庭评估(LEED—H)、已建建筑评估(LEED—EB)、室内建筑评估(LEED—CI))[3]。发展周期包括70余个子项,覆盖之全面、细节之详尽,堪称绿色建筑业评估标准,图1即为LEED的发展周期图。为了适应多种类型的建筑形态,LEED逐渐更新换代为6种不同侧重的综合评估体系(图2)。

1.2.2 英国绿色建筑管理模式

作为老牌的城镇工业化国家,英国对绿色建筑行业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贯穿于原材料的选取、施工、后续维护等各个方面,并进行立体动态的全方位控制。

英国的绿色建筑管理模式主要有5种:第一,住宅能源等级制度。20世纪末,英国全面实行能源等级制度,具体划分为10级,最高级别能源消耗最低。而且自2006年起,各级政府、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机构展示各地区能源利用情况,提高公众监督热情,等级较高的地区或单个房产,其出租或出售时在价格方面会更有竞争力度。第二,税收杠杆政策。英国的环境立法早在19世纪中叶便已出台(即《都市改善法》),经多年发展,内容包含广泛,并且成效十分显著。而且,对高能耗企业设立燃料消耗税,税收用于开发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而且要求企业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节能材料,未达到要求的,另行收税。自2003年起政府每年拨调8000万英镑鼓励家庭购买节能产品。第三,规范建筑设计。英国建筑规范经历近50年的修改完善,以近乎成型。表1即为英国建筑物的部分规定。在英国的新建筑开工之前,必须要经过建筑固化委员会的审核,综合评估建筑物的冷、热、风、声、光等要素,以此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第四,节能改造计划。近30年来,英国绝大部分建筑物都进行过节能改造,不同类型、年代的建筑物皆有相关标准,政府提供一半以上的经济补贴。第五,建筑环境评价体系(法)。英文简称BREEAM体系,与1992年由英国建筑研究院颁布,作用于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及减少生态破坏的综合评估体系,其体系内容包含广泛:建筑物的选材、选址、施工、维护、后期维护无不涵盖,评价流程如图3所示[4]。

2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2.1 绿色建筑理念依然模糊

由于绿色建筑理念传入我国时间较晚、总体建筑指标及质量参差不齐、立法制度不完善等诸多特殊国情,使得我国在绿色建筑行业方面的研究与试验环节均举步维艰。目前国内流行的“过程说”与“目标说”两种观点皆是从不同着眼点对绿色建筑概念进行剖析,而并没有立体综合的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2.2 绿色建筑市场比较混乱

由于我国尚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乃至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处于缓慢上升阶段,并且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往往一个单一问题就会牵涉到全局经济战略的总体部署。同时政府的强制力度很高,无节能技术支撑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必须要高价聘请国外的设计师来进行节能工作,这就无形地提高了建筑成本,“绿色=更贵”已在我国建筑行业成为了潜在的市场规则,但这却违背了绿色建筑的初衷[5]。

2.3 绿色建筑产业化进程缓慢

进入21世纪,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取得一定的发展,以清华超低能耗生态楼、上海低能耗示范楼为典型代表,其双层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等节能技术均达到国际水平。并且在国家建设部的积极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绿色建筑节能体系,并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6],建立了节材、节水、节能等一系列规范,为节能体系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基础及高端节能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仅仅局限于单个的试点工作,造价成本亦较高(图4),并没有将其技术实现产业化并转化到市场之中,节能技术仍属“国家自主研发”的尴尬境地。

2.4 经济鼓励政策不完善

对绿色建筑行业的经济鼓励政策目的性不强且缺失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建筑商对绿色建筑的投资兴趣不高,由于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尚未在我国实现产业市场化,因此绿色建筑成本相对较高,政府虽然大力推广,但并无像英美国家那样给予过多的经济鼓励或相应特权,虽然有一些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基金”等专项基金[7],但是限制条件太多,现金返现过少,导致建筑商对绿色建筑的热情普遍较低。另外,虽然政府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但配套的供热系统及能耗收费制度改革并不彻底,用户既不能调节室温,又不能通过热计量来缴纳取款费,严重制约了节能建筑及产品的推广。国家建设部于2006年做过一次节能网络问卷调查(表2),结果显示公众对节能建筑、产品的认同率普遍偏低。

2.5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在对绿色建筑行业上的宏观调控及微观调节上监管力度均不充分,而且此类推广不易于体现政府的短期政绩。近几年国家建筑部能源司对多个省市进行建筑节能检查,结果发现部分省市并没有设立相关的节能建筑单位,而且管理十分薄弱,在原材料選取、建筑设计图纸审查、施工设计、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均有所欠缺,国家投入的大量节能资金付诸流水,没有取得很好的实质性进展。

3 对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管理模式构建的几点意见

绿色建筑管理是一项综合全面的系统工程,这要通过多个部门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只有形成“绿色节能”的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对绿色建筑管理提出几点意见。

3.1 完善立法体系

近十几年来,国家陆续颁布绿色建筑管理条文,具体见图5[8]。

由图5可以看出,我国对绿色建筑行业重视程度较高,但具体实施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对绿色建筑的建材、能耗杠杆、设计施工、后期维护费用上的规定标准比较笼统,建议继续完善建筑节能的细节内容。国家通过一项法律法规往往要进行多个部门逐项审核通过,程序较为复杂,建议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情况出台相关的绿色管理条例,并与政绩挂钩,亦可采取“一票否决”制度,保证绿色管理机制长久运转。另外,国家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管理条例》[9]虽然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但笔者认为其缺乏强制性,建议增添强制性的相关条文。

3.2 大力发展绿色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节能新技术的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会举步维艰。笔者以为国家应继续加大节能技术的经费投入,提高其所占的国家自然基金的比例,并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国外节能先进技术实时观察搜集,对适合我国的先进技术予以大力引进,抢占节能技术的制高点。此外,政府应联合地方高校共同研发建筑节能设备、室内环境控制设备等节能设备,以便未来研构建绿色建筑体系。

3.3 实施有效的经济鼓励政策

笔者以为我国实施经济鼓励政策主要在3个方面:第一,财政补贴。政府应将财政收入一部分拨出,用于补贴企业研发节能技术、能源审计项目等节能项目,而且要简化政府补贴程序,门槛要根据情况放低,这样可以鼓励建筑商的积极性,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第二,设立税收杠杆。对建筑企业来说,使用节能技术实施建筑可以获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一般大众而言,进行家居能耗评定,设立最高能耗,实施奖惩制度。第三,设立绿色节能基金。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必须要合理地使用财政手段来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节能资金主要用于节能技术的研究推广与管理监督方面[10]。

3.4 健全社会责任体系

健全的绿色建筑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须有与政府密切合作的绿色建筑咨询机构。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程序中,缺乏足够的绿色节能设计理念,又无指定的咨询机构,因此,绿色建筑咨询机构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管理程序如图6所示。第二,设置绿色建筑认证管理模式,其认证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三方机构全权代理认证评估,通过后颁布合格证书;其次就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委托高校进行的三方评估,由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合格者颁发证书。而后将评定级别、各项详细数据展示在相应网络及验收后的建筑物上,便于消费者更好选择,促进政府正确引导市场发展。

3.5 建立绿色诚信平台

国家建设部于2008年正式开通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其中的许多措施有利于建筑市场的诚信运营,但仍需强化该信息平台的诸多功能,如对不按照标准规定的建筑物、设计图纸等不良行为予以网络报告,同时对行为良好的企业进行表彰,对一些适用于特定建筑物的技术进行广泛推广。而且平台上公开信息应与企业规模、人员、资料数据库等相挂钩,形成电子档案,在无改名或破产等情况下应长期留底,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4 展望

本文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行業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要剖析,得出我国现阶段绿色建筑行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外先进技术及把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几点关于该行业管理模式的建议,希望可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平,王雅钰,李振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相应检测技术研究[J].建筑节能,2015(3):113-115.

[2]张时聪,徐伟,姜益强,等.国际典型“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技术路线研究[J].暖通空调,2014(1):52-59.

[3]马末妍.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4]楚峰.国内现行激励政策对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意义及比较研究[J]绿色科技,2013(6):283-286.

[5]蒋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书院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6]王江.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解析[J].江西建材,2016(6):50.

[7]陈实.对绿色建筑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3(34):268-270.

[8]苏军荣,于政权,李红燕.浅谈商业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应用[J].工业c,2015(1):155.

[9]王熹.绿色档案馆建筑典型案例及其借鉴[J].中国档案,2012(5):55-56.

[10]李先林.浅析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1(3):240.

猜你喜欢
政策体系对比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媒体融合政策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