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指供应脑部的血管管壁发生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疾病,其可导致相应的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继而脑组织出现坏死或软化[1],该病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高达75%,且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瘫痪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2]。依达拉奉为新型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在较多脑血管疾病中已得到广泛应用[3]。随着临床的不断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在该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灯盏花素注射液主要由灯盏花提取物加工制成,具有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等作用,目前逐渐应用到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等疾病的治疗中[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血浆内皮素- 1(ET- 1)及胰岛素抵抗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检测有助于了解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疾病预后等[5- 6]。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应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的治疗优势,并观察其对血浆ET- 1、胰岛素抵抗和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104例。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7],并通过颅脑CT、MRI检查等确诊;病人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既往发生过脑血管疾病;合并急性脑出血,或凝血功能存在异常;近期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服用史;伴有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对研究药物过敏。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5岁~82岁(63.47岁±4.5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 h~23 h(12.94 h±1.46 h)。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43岁~81岁(63.60岁±4.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 h~23 h(12.76 h±1.54 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并给予控制血压、血脂、电解质平衡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营养脑细胞药物等。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每支30 mg,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592)3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2次。观察组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每支20 mg,广州万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2330)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使用MVIS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进行检测;血浆ET- 1:抽取病人2 mL空腹静脉血,使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购于上海瑞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胰岛素抵抗:使用HOMA2公式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进行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进行评价,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
1.4 疗效评价标准[9]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程度91%~100%,病程程度分级为0级;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程度46%~90%,病残程度分级为1级~3级;进步:NIHSS评分减少程度18%~45%;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程度不足17%;恶化:NIHSS评分增加。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s)
2.2 两组血浆ET- 1、HOMA- IR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ET- 1、HOMA- 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ET- 1、HOMA- IR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血浆ET- 1、HOMA- I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浆ET- 1、HOMA- IR比较(±s)
2.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 分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中老年人中多发,75岁老年人中发病率为3%,相关数据显示,该病致残率可达70%,致死率可达35%,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对人体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0- 11]。
依达拉奉具有较强的穿透血脑屏障能力,可在脑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抑制脂质自由基的生成,继而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应激,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缓解脑水肿及脑损伤。有研究指出,单独使用该药物临床疗效为60%~70%[12- 13]。中医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纳入“中风”范畴,其病因主要为情志郁怒、饮食不当、长期劳累等,致使机体阴阳亏虚,痰、瘀、火、风等阻滞体内,瘀血阻滞经络、血脉痹阻,治疗上采用通络、化瘀、活血等方式[14]。灯盏花性寒、甘温辛、微苦,具有活络通经、化瘀活血等效果。在现代药理学中证实,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减轻脑血管阻力、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效果[15]。代伟等[16]报道显示,灯盏花素注射液可缓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临床症状,并避免病情复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Huang等[17]研究证实,灯盏花素注射液改善脑部血流量、血浆黏度及血小板黏附率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病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基础治疗加依达拉奉治疗病人,显示出联合用药更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联合用药病人NIHSS评分降低程度更明显,临床疗效高达88.46%,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的71.15%。分析可能是由于两药联合使用发挥相互协同效应,促进缺血半暗带去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缓解神经缺损程度。黄桂萍[18]在急性脑梗死病人使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后,得到与本研究相似结论。
ET- 1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多肽,收缩血管效应较强,若其表达过高,可引起缺血灶周围区域的侧支循环血管痉挛,增大缺血灶,近年来已有较多报道证实,其在多种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均有所参与[19- 20]。Murray等[21]试验证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ET- 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这种升高情况会破坏血脑屏障,加剧缺血区和缺血半暗带组织损伤,对病人的神经功能造成影响。胰岛素抵抗作为一种异常的病理状态,主要指胰岛素的靶组织器官,如肌肉、肝脏、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的病理变化,近年来,较多研究重视胰岛素抵抗和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Young等[22]报道显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发病过程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且不会随着应激状态的缓解降低。陈新新等[23]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程度越严重,反映机体炎症状态越严重、斑块稳定性越差,越易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联合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病人血浆ET- 1和HOMA- IR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病人,分析是由于联合用药有助于建立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区组织损伤,降低血浆ET- 1表达,且灯盏花素注射液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效果,可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达到降低胰岛素抵抗作用。赵栋梁等[24]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灯盏花素注射液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且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联合用药病人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更明显的内在机制之一。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应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其内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浆ET- 1表达及胰岛素抵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