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思瑾
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建筑、小区正向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城区向高品质升级。
“处于关键期,进入攻坚期,也到了窗口期。”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形势作出了清晰判断,并特别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
社会总能耗中,建筑业能耗占近三成。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新时代,呼唤着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变革升级。
今年3月,住建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拓展绿色建筑内涵,对标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品质,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建筑产品的需要。
何为绿色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定义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贵阳市民罗女士,回忆起童年居住环境:“住在平房,没有暖气、煤气,没有单独厨房、卫生间。水管是露天的,冬天若是被冻住,一时半会儿还没水吃。”
90年代,罗女士一家人搬到了8层步梯单元楼,自家花钱请工人装配了有电热管的水箱,冬天就生一个小煤炉取暖,“后来又演变成了电热水器供应热水,有电暖炉、空调提供热量。”
“我爷爷辈还住过小草屋,父辈住过小土房、筒子楼。相比之下,我们幸福很多。”罗女士说,“去年我家新购买了一套房子,精装修,明年就可拎包入住。”
罗女士一家的住房变迁史,折射了整个贵州乃至中国人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历程:从50年代简陋的小草屋到60年代的小土房,从70年代的筒子楼到80年代的福利房,再到今天的商品房。几代人的住房从遮风避雨到安居、再到高品质生活,背后蕴含的是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努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就开始在我国受到关注,但因各种客观因素驻足不前。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建设领域掀起了绿色革命的浪潮。
随后贵州省相继出台了《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试行)》《贵州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试行)》等,绿色建筑发展在贵州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6年8月,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贵州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提出到2020年,贵州省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新建建筑的50%。
记者从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获悉,绿色建筑按照节能、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应用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星级越高,建设标准越高,节能效果越好。
5月31日,记者来到中天未来方舟的中天北京小学校园里,花坛园林、曲径小道、动物雕塑等自然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不少花坛里还设有脸盆大小的透明装置——阳光收集器。
走入地下室,一路光线柔和,抬头一看,顶上并没有电灯,而光线正是通过地面的阳光收集装置输送下来。
提高新建建筑绿色标准执行率、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高标准建设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成为近年来贵州在推广绿色建筑方面努力的目标。图为全国首批八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贵阳市中天·未来方舟一景。(中天城投集团贵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在地下能源站,有诸多管道,其中最粗且并行的两根管道直径约1米。这是未来方舟作为全国首批八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的一大“特色”。
未来方舟城区绿色建筑达100%,通过评审面积约815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占比为35.5%,并首创大西南超大型集中供暖城区:当冬日的气温降至0℃,南明河水的水温仍能维持在8-15℃之间。热泵技术利用这一温差,通过压缩增温技术,提取河水或污水中的热量,统一在能源中心制备成供热用的热水,通过供热管网输送到每家每户。
生活在绿色建筑里,是何种感受?未来方舟的业主告诉记者,住宅的入户门口和各个房间内都设有一个温控器,温控器有模式、设定、温度调节等按钮,可自由调节温度的高低。
而地处贵安新区的碧桂园贵安1号,针对集中供暖,曾提出几套方案:
“可采用空气热泵供暖,但噪音太大。”
“水源热泵供暖方式不错,但周边无大流动量的大江大河,飞龙湖水体量太少,水源热泵还是对湖水生态有影响。”
“贵州为中缅管道天然气工程的必经之道,可考虑使用天然气。”
经多次讨论,碧桂园·贵安1号采用了天然气供暖。
门窗是房屋热量散失的最薄弱的环节,传统住宅的热量散失中,有1/3通过门窗传热损失掉。因此碧桂园·贵安1号的小区每个房间都设计有大窗户,自然采光率高,另一方面为保证热量不流失,窗体采用了双层镀膜的Low-E玻璃,具有控制热能单向流动功能,且室外反射率(玻璃反光强度或者耀眼程度)很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光污染”这一“城市绝症”。
绿色建筑不仅念好“节能经”,还做好了“水文章”——探索出“中水”的循环利用模式。
“中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经处理后的水,可用于居民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等。
与中水系统相辅的还有雨水收集系统。
“曾有业主质疑,为何要在地面上的砖挖个洞种草,不好走路行车,是为了节约成本么?其实这种地面的造价更高,可降低地面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涵养也涵养地下水源,改善区域生态微环境。”中天金融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定文说。
记者在碧桂园·贵安1号看到,小区内有大大小小的“微园林”,有绿树与草坪,还有小水塘,水中有绿、岸上有绿、绿影映水面。
贵安1号的物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是“雨水花园”。一块低洼地,铺设砾石层、砂石层及种植土壤层,栽植湿生、陆生植物。雨水等地表径流首先会被砾石层、砂石层过滤,再经睡莲、水葱、芦苇等水生生物沉淀并进一步净化。水位高时,“雨水花园”是一个有丰富植物的水塘,水位低时是旱溪。
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贵安新区首创“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将城市分解成组团“微循环”,让城市“会呼吸”。
“会呼吸”的城市,处处皆景的小区,成为百姓最实在的获得感。
2017年4月,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发《贵州省绿色生态小区评价标准》,此标准通过分析贵州省绿色生态小区及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现状,细化涉及到了小区规划和环境、能源与碳排放、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材料与资源利用、信息化系统、小区管理与文化、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内容。
截至2018年5月,贵州全省共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17个,总建筑面积3566万平方米,其中一星级115个、二星级87个、三星级15个。此外还有1884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小区、城区绿色建筑在建项目。
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建筑、小区正向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城区向高品质升级,为人们创造出绿色宜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