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陈麟
红色摇篮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道路遗产、制度遗产、文化遗产,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思索无尽、感受无尽、收获无尽。代代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大红色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进。这,既是初心,也是使命。
2018年5月28日至6月1日,贵州省直机关工委组织赴江西瑞金干部学院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其间,通过专题授课、现场教学,拜谒革命遗址、探访先辈足迹、重温苏区精神,在红色土地汲取营养,深感红色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叶坪、沙洲坝、古田、长汀、兴国、云石山、于都长征第一渡渡口、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这些革命遗址,不仅见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星火燎原的正确革命道路,而且证明了党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不仅见证了党和红军救中国救人民于水火的牺牲精神,而且见证了工农群众衷心拥护党、拥护红军的血肉之情;不仅展示了革命政党、革命领袖的博大情怀,而且体现了党和红军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组织力、行动力和战斗力;不仅记录了一苏大、二苏大共和国摇篮时期的建政实践,而且昭示着一个崭新的国家政体的到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先辈前赴后继、浴血奋斗、转战南北的足迹,而且看到了滚滚铁流在锻造锤打中熔炼成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
红军烈士纪念塔前,我们踏着先烈的血迹缅怀英灵,气冲霄汉的碑塔如炮弹直指蓝天,弹身上镶嵌的块块卵石,象征着一个个烈士英魂,也像一双双眼睛瞩望着后人,期冀来者奋勇前行。我们站在古樟树下,遥想当年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读书看报、批阅文件的场景,敌机轰炸中央机关,他岿然端坐,炮弹呼啸落在树杈钻进树身,如有神助般成为哑弹,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叶坪、沙洲坝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机关各部门驻地,古树绿荫如盖,老屋余温犹存,向人们讲述着峥嵘岁月的传奇。古田会议会址、主席园、将军馆,来自各地的瞻仰者肃然聆听历史的回声。云石山、于都渡口,重现红军北上抗日悲壮远行的场景。黄公略纪念亭、赵博生烈士堡、瞿秋白就义处、何叔衡跳崖地,让我们深刻体会先驱者们视死如归的信念力量。
老树、房屋、碑塔,草纸、笔砚、油灯,粗布、蓑衣、草鞋,篾筲箕、旧桌凳、硬板床......在寻常简单的物事中,饱含着沉甸甸的历史意蕴。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的历程是一部慷慨悲壮的宏大史诗,那么红色苏维埃的历史,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交响乐。硝烟战火、腥风血雨,虽然因岁月流转、改天换地而散去,然而驻足历史旧迹、重温斑斑史乘,依然让我们触摸到红色圣地的脉动,深感民族重生的艰辛。
苏区是生长英雄的土地,也是生长故事的土地。每一把泥土,都有一把故事。这些故事,有坚定的信仰,有执着的信念;有勇毅的拼杀,有赴死的牺牲;有绚烂的鲜血,有淋漓的汗水;有爱民的情怀,有拥军的真诚;有依依不舍的骨肉之情,有念念不忘的心灵守望;有关心群众的点点滴滴,有热爱亲人的丝丝缕缕。有多少感天动地的大戏在这里上演,又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这里产生!至今听来,不禁让人双袖龙钟、血脉贲张。
杨显荣老大爷,先后送六个儿子参军,死在战场,又将在家的两个儿子送到前线,红军北上转移,白色恐怖来临,报复了他全家老小。军嫂陈发姑,将丈夫送上队伍,独自侍奉年迈的婆婆,听说丈夫战死湘江,前去寻找未果,形容枯槁、终身守望。炒辣椒的炊事员,放下锅铲拿起武器向敌人冲锋,倒在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上。华屋红军村,17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时在后山栽下17棵青松,英雄一去不返,青松与亲人同在。于都渡口,红军搭建浮桥,瓜农砍断尚未成熟的瓜藤拆掉瓜架送到河口,老大爷将寿材拿出来做桥板。听到架桥部队汇报,周恩来同志禁不住感佩:“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红色故事,不仅记录着苏区人民付出的牺牲,而且见证了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何叔衡,红军北上后坚持游击战争,在长汀遭到敌军包围,这位年近六旬的老革命为了减少拖累,让战友顺利突围,毅然跳崖,脚手折断尚有气息,丧心病狂的敌人又补上几枪扬长而去。红军北上时瞿秋白肺病复发,转移途中被敌人俘去,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威逼利诱,“此地甚好”、让敌人开枪而从容赴死。梁柏台夫妇为了中华苏维埃法制建设,丢下一双幼儿从苏联回国,草创了我党早期法律体系,红军北上时再次忍痛将出生不久的孩子寄养在老乡家,梁柏台打游击牺牲,周月林护送战友被俘,书写了曲折回环的动人篇章。为了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解放,革命先辈们抛家舍业、抛妻别子、抛头颅洒热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让人落泪而又催人奋进的故事。
苏区是共和国的摇篮,红色故事是老区精神的载体。这些故事已经成为红色文化重要的母题,不因岁月的流水而冲淡,也不因记忆的模糊而忘却。相反,却在不断的传承和演绎中,焕发出引人入胜的魅力和历久弥新的光辉。
把目标和方针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力量使在着力点上,植根群众发展壮大,是我们党由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红色苏区的创立,是成千上万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成,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立足国情不断探索的成果。在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使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支部建在连上,将党的建设与红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古田会议明确“党指挥枪”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工作基础。官兵一致,兵民一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了新型军队的同志式关系、鱼水般的群众关系和严密的纪律体系。坚持游击战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跳出内线、在运动中寻机歼灭敌人,克服了冒险主义和逃跑主义的危害。在戎马倥偬的岁月,在建立和保卫红色政权的浴血奋斗中,党和苏维埃中央时时刻刻惦记着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生活,时时处处开展调查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困难和问题。
循着长冈乡调查足迹,参加培训的贵州省学员在苏区重温初心。
为了保障群众利益,颁布《土地法大纲》,把土地及时分给农民;为了发展生产,组建合作社;为了解决耕牛不足、男劳力少的问题,培训妇女学习犁田技术,组织战士帮助农民耕作。一粥一饭、一饮一啄,尽在中央领导和各级干部心中。沙洲坝老大娘挑塘水吃,毛主席看见水色浑浊、不利于群众健康,经过考察,带领红军战士打了一口井,并在井底铺上沙子和木炭过滤消毒,成为关心群众生活的经典佳话。叶坪中央领导同志办公的地方,一楼厢房由于采光不好,房东老大娘只能摸索着给红军织布和打草鞋,毛主席转战长汀时专门买来玻璃瓦装成天窗,从此灿烂的阳光照进房间。苏维埃政府不仅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而且关心文化教育、家庭婚姻问题。开办识字夜校扫除文盲,建立列宁小学发展教育,用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动员群众,帮鳏寡孤独获得家庭温暖和社会救助。由于党的政策和战略方针正确、群众路线到位,苏维埃政权不断得到巩固,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攻,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坚定的革命理想、热忱的救民情怀、扎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体现在反对机会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单纯军事观点、流寇主义、盲动主义的不懈斗争中,体现在“解剖麻雀”的实地调查研究中,体现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正因为如此,红色摇篮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道路遗产、制度遗产、文化遗产,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思索无尽、感受无尽、收获无尽。代代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大红色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进。这,既是初心,也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