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山
信息技术已悄然地走近了我们的生活,E-mail地址、Web页地址、网上浏览、网上购物、网上教学、网上聊天、新闻报道、网上图书馆……。针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发、推广、应用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素质、能力、角色与地位都是值得刍议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忠诚从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从教,精心育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关心集体。
2.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三笔书写”、言谈等对学生有直观教学作用。
3.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具有信息意识、信息实践、信息创新的素质。
4.还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班班通”教学等。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抓住机遇,寻求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能力
1.具有传授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即利用计算机辅助设备了解、推广、传播和应用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会使用常用的办公应用软件、课件制作、上网知识查询、获取信息等。
2.增強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锐意进取、勤奋学习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根本要求,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创新学习,大胆实践。
3.形成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有利于自身学以致用、以学促教、以教促学,解决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再教育,加速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4.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发展,教师要适应错综复杂的教学环境,必须得学习、学习、再学习,边学边教,教到老,学到老。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
1.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要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观察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练一练、试一试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以网络为平台的群体协作学习,强调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融合,冲破课堂时空限制,利用网上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3.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从“三尺讲台”走下来,融入学生中间,面对显示器、“班班通”“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根据具体问题,让学生同位或前后排为一组合作探究,对于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4.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作为现代教师,必须熟练制作各种课件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还应能在教育信息网上获取所需信息,将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也能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载到系统中去,以扩大影响。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者和倡导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延伸到具体的教学课程当中,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更新旧的教学方法,最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推广并发展完善,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渗透。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地位
1.由“教”的地位变为“导”的地位。我们知道,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和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学”相结合的双边学习活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可能会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由“教”变为“导”。“导”的具体职能为: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导”的作用是: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任务驱动,培养创新能力等。
2.独特的表率地位和言行的示范地位。教师是学生求知识、学本领、打基础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如搜索引擎、课件制作、多媒体的应用,学生都会大胆尝试。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该由“教书先生”向“研究性”“学者性”地位转变;由“经验性”向“创造性”地位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尽快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4.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也要成为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引路者。为了规避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技术迷失”,应该发挥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自制力不高的情况下容易偏离“发展航线”、陷入“技术漩涡”、掉入“网瘾沼泽”,难免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理解信息道德教育的内涵,混合编排信息道德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体验学习、QQ话题辩论等,实现课程教学的全程育人,提升信息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下的网络环境,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能力要具备,角色要转变,地位要转换,这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时代的新要求,是新教育模式对教师素质、能力、角色与地位的意义建构,持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被重视并融入网络校园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岩,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信念重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2]殷晓静,文进荣.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誗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