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波
摘 要 作为我国的三大宗教之一,道教一直以来对养生极为重视。道教的目标是“长生久视”,这一目标充分的展现了道教对于生命的热爱。在道教的典籍中,有许多的文字记载了道家关于养生的思想。“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这句话是《太平经》中的重要思想,许多当今的养生学说都是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讨论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最先对养生文化进行倡导的,正是道教。
关键词 以德养生 道教 养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1)道教中人常常将修仙得道之人称之为“真人”,对于真人的含义,在《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有過说明:“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这句话所反映出来的其实也正是道教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性命学说,换一个容易理解的词,其实就是养生。
在道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的养生方法。道教在养生方面的核心理念是“重人贵生”。唐代的司马成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道士,他对于养生的理解是“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这句话直接说出了道教治身养生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依靠调养身体,更是与人内在的心性方面的修炼以及自身方面修持的提升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也就是司马祯所说的“生道合一”。
等到了元代,道教另一位著名人物,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针对养生提出了“性命双修”的理念,这个理念与司马祯提出的“生道合一”宗旨相同。这个理念的提出,将“以德养生”的理念逐渐发展成了道教养生理论的核心。
“以德养生”理念将健康体魄和道德提升、身体养生和精神提升统一起来。这种理念不只是单单与生命的存在和生活的幸福有关,从更高层面上,更有利于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的转化,实现传统养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扩大,进而推动道教养生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道教通过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提出“以德养生”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道教是“道”和“德”并称的。“道”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无形无相,“道”的显现需要以“德”为辅助。进而实现道为体,德为用的效果。“修道于身”就是“养德”,当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够实现“与道合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实现“由凡成真”的目的。
“道”所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在社会层面来说,道所讲的内容是人们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德作为道的体现方法,就是人们认识“道”和遵循“道”,通过自己进行获得,并且施加于外人。人类内心世界的道德储备量极为充足,而外物也会拥有与其相对应的数量。这就成为了“以德养生”理念的条件基础。
我们所说的“养德”,首先所指的是对个体社会道德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力,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良好关系,并且能够与自然保持更好的和谐关系。其次所指的是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道教的理念里,“养德”需要做到对质朴的品行和平静的内心的重视。要讲道德,注重仁义并且不为自己谋取私利,过有规律和有节制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心智的安宁,身体活动有正常规律,满足“形而神俱”这种长寿对个人状态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三大宗教都注重品德的修养,所强调的以德立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和生活态度。
(3)具体的来说,从个人生命层面来看,“养德”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注重“形神兼备”是我国传统文化长久以来倡导的理念。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对这种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大力的弘扬。所以从古至今,每一位有名的道士都具备极好的德行。“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句话就是在谈养生与养德之间的关系。认为德行是影响长寿与否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养德”不仅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和生命,更关系到社会中各个成员的“生”。它将养生从单一的关心个体的生命健康,带入到社会道德层面之中。因为个体的身体康健和是否能够收获幸福的生活,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养德”的重要性也在于能够激发人们主观形成良好道德,这样更加有利于人们自觉的建立昂好的道德信念,进而推动人们构建他人、社会、自然环境的良好关系,实现“养国”以治天下。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常被提及的有名道士都是有功于国家或者有功于人民的。所以,道教的养生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修身致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目前对于宗教信仰持支持态度,允许各个宗教在保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寻找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在政策的允许下,宗教必将得到飞速发展的机遇。
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对于道教养生文化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注意到道教的“以德养生”理念,以致于人们错误的以为道教的宗旨过分“重术轻道”。事实上,在道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养生文化。道教的养生文化一直推动着各个时期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龙.以德养生——道教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J].中国宗教,2016(07):74-75.
[2] 于国庆.道教善书“以德养生”思想略论[J].宗教学研究,2014(04):56-60.
[3] 黄菊馨.道教养生思想与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4] 何峰.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