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勤
摘 要 数学的教学质量来自哪里,应来自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有屏弃应试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 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有一种现象叫教学分离现象。即教师精心备课,按程序讲课,既完整又详尽,但学生却不听,不思,作业不做,课后不复习。在一个班不要说每一个学生是这样,只要有一些学生是这样,这就说明教学理念与方法有问题。问题在何处?在于“教师中心”作怪。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以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客体,以满堂灌,注入式为形式,讲课重点不突出目標,不明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针对性不强,这是重点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有人说按教材内容教不是突出了当课的重点了吗?当堂内容应是重点,但怎样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突破。由于不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牢固程度在,在突破这个重点时,学生存在哪些前置障碍,怎样扫除,使重点迎刃而解,而是照本宣科地讲来,学生由于还有前置障碍,思路跟不上,到了重点知识便无可顺利接受,所以便不能突破重点。若用素质教育理念与方法来实施又怎样呢?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由主宰课堂的中心变为主导。即主持引导,把学生这个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索者,教与学的分离现象就不会发生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措施。只是有口号无措施,学生的主体精神便不能体现。这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让学生熟悉一遍教材,找出其中有理解障碍的地方,试作一遍课后题,暴露初步理解教材后不会做题的弱点。这样,学生对本课内容就有了自己的重点与难点。上课自然十分关注这些地方,自己是怎样理解,教师是怎样讲的,为什么不一样,自己为什么理解错误,都在听课中得到了解决,这样有预习的听课,自然就不会教与学分离了。由于课后习题有的不会做,老师示范做题时,又是进行比较,分析的最好时机,这时思维最活跃,最积极。以上预习是对整体的起码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还应对优中等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全文阅读,反复阅读,他们有能力读懂课本教材。优生还可以扩展预习。因为优生有看懂教材的前提下,基本可以做全部习题,他们能发现的问题只是不理解不顺利,做题有障碍而已,完全肯不动的地方很少,而那些问题,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就可得到解决。
(2)课堂教学方法。有的知识如果采用一条线讲到底,就会形成教材知识重点不突出,学生听课易疲倦,造成教与学的分离。如果把一课的知识点明确划段进行,一个一个地攻克知识堡垒,则目标明确,学生注意力有紧有松,学习有节奏感,兴趣不减,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好。例如有“有理数”,有分为“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三关目标明确,一个一个地突破,注意力集中,知识能落到实处。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抽、绝对值”,这些概念会板上钉钉地落到实处。法则关系的结合律、分配律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也会在这一阶段落到实处,在运算关系里,可采用纠误效率效应。先出几题让学生运算,抽一个到黑板上进行,这样必定会发现一步错,全题随之而错的现象。暴露了现象再加以强调,运算应细心,算后应仔细从头至尾检查,避免由于一步错引起全题结果错的后果。这样,学生教训深刻,印象鲜明,记得牢。课堂教学避免教与学分离的措施,还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都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设计。适合的游戏就是其一。
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能力包括内在与外在,内在包括分析、综分、推理、运用,外在体现在思维速度和思维质量上,培养思维能力,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注入式不行,那样学生兴趣不浓,思维不活跃。焉能培养起思维能力呢?而要用启发式、引导式、点拨式、讨论式,这是应试教育的开放式,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最近大学的政治思想也由原来的教师主讲为主改为学生探讨为主,先给一些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去收集资料来证明。教师作引导点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措施,初中数学教学也可以借鉴,如培养思维速度,可选择课后习题,在课堂上规定时间完成,先完成的举手登记,记下所用时间,全部学生都完成了,也各自记下自己所用时间。这时教师公布习题答案,作自己对照正误。以正确率加上时间利用率(在规定时间内,节省一分钟为1%),总率即为总成绩。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审视其思维速度,并自我加强练习。还可精编一些构思巧妙的题以同样的形式进行比赛。构思巧妙,在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面对这类题,能很快发现巧妙之处,打开解题缺口,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也是训练思维速度的好材料。要判断迅速,首先要概念牢固,不能判定说明概念在心中是模糊的,这就促使学生回过去复习未牢固掌握的概念。一题多解是训练思维质量的措施。一题多解属于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新的途径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思维开阔,变换思维角度,灵活运用多样的原理,以达到异途用归的目的。
数学素质教育的教法灵活多样,只要能充分发挥主体精神的方法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