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管理的两种重要形式,其基本理念与管理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有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两种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何有效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两者的推动作用,成为现今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工作中常听到两种抱怨:一是工作要求太严格了,一板一眼不能变通,这么严苛的要求还怎么开展工作;另一种是,某某同志又休假了,办公室的活真的干不完了,领导怎么能允许他请事假。虽然两者都合情合理合规,但是,这是两种理念在事业单位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冲突:到底是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还是“人性化”的福利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在我们常见的新闻报道里,时常看到的两家著名企业,谷歌和富士康,谷歌凭借“TGIF”大会制度独树一帜成就了科技大厦,富士康将“军事化管理”融于生产过程中成就了制造帝国,两者均将其熟悉的管理模式用到极致,而又均取得了成功,让后来的企事业管理不得不做出采取何种方式的选择,虽然事业单位管理并非完全等同于企业,但是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哪种方式更适合单位发展,笔者认为不妨将其进行对比。
1两种管理模式的特点
“制度化”管理的特点。“制度化”是由德国管理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理念被当前社会广泛认可。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个人认为其模式脱离传统“人治”的弊端,更有利于集体管理,特别适合较大型的企业管理。其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ISO质量体系认证更是制度化管理的最佳典范。
制度化管理具有其时代优势,可以使入职职工更好地掌握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可以避免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错误工作方式,可以减少上下级之间通过口头传达造成的误解继而产生的工作性错误,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实际工作的“良品率”。
但是缺少“人情味”成为过分强调“制度化”短板,随着富士康“6年30跳”,让富士康标榜的文化特征“辛勤工作的文化”变成了“血汗工厂”的代名词,也让富士康背负了太多的“道德债务”。
“人性化”管理的特点。人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苏曼德拉·戈沙尔在《以人为本的企业》中提出了“新道德契约”这一理念,强调了“以人性为本”的柔性管理方式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通过数据量化的形式,以美国西屋电气与通用电所的绩效为例,指出个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雇员的业绩,也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加称职,而且市场表现根植于所有雇员的主动性、创新力和技能,而不仅仅是管理者的智慧。
人性化管理就是在客观地遵从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人性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小的方面说,人性化管理是管理方式的拓展,往大的方面讲,人性化管理是大型企业文化的基石。建国初期,我国很多产业一穷二白,靠的就是“团结奋斗”,以“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神话,同时,经济反补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但是, “成也萧何败萧何”,过分依靠个人自觉,造成了国企发展后期,个人懒隋情绪滋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畸形的“人性化”造成了尾大不掉,国家不得不靠着略显残酷的“下崗”打破过分平均的“大锅饭”,才拯救了濒临崩溃的经济,由此引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改革开放”。
当前形势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管理要求。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党对“制度化”和“人性化”的重视程度均提升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那么,在当前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事业单位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2建立相对平衡的管理制度才是发展的基础
结合“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的种种特点和国家对社会化管理的指示,笔者认为,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制度化”是骨骼,“人性化”是血肉,他们的有效合体才能成就一个有血肉,有动力的集体,制度化和人性化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理的使用两者平衡才是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增加产业效益和职工满意度的最佳手段,在做好此项工作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二个方面:
建立具有主观能动的“制度”。事业单位中的“制度化”不仅仅需要“生产线流水化”。曾几何时,有些人认为“制度化”管理就是每个人都是生产线上的一个零部件,只要按照生产线的要求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整个生产线就可以高效运行。诚然,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事业单位,“生产线”式的制度管理可以有效规避在每一个步骤中产生的纰漏,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节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如“生产线”的弊端一样:
“各扫自家门前雪”,因为过分强调制度的作用,制度上约束了每个岗位都有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那么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无需考虑或过问其他事项的工作,造成岗位间交流大幅度降低,对于单位的发展促进作用减小。
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因制度的编写具有一定局限性,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产生闭环,管理制度的滞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作为实施个体人的意见不能得到有效途径发挥,更简洁高效的管理模式无法有效运行到单位运行的实际中,人为地增加了工作成本。
培养有法可依的“人性”。人性化管理不是“和气化”“软弱化”管理,更应杜绝“散漫化”的队伍,人性化管理要有度,团结“一群人”而非培养一群“懒人、闲人”,党和国家对此事也尤为重视,八项规定就是未雨绸缪,为过分的“人性化”管理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综上所述,在当前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更应该平衡“制度化”和“人性化”之间的关系,以“法家”管“工作”,凭“儒家”待“人事”,在高效管理和和谐运行找到最好的切入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动事业单位和谐有序发展,才是事业单位全面服务经济建设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