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立军
摘 要:园林地形是指相应范围内对树木、花草与园林建筑等起到承载作用的地面载体。历代造园师们都把地形的处理当作是造园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因地形是连接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空间的主线,地形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园林的造园效果、配景效果及人们的使用功能。地形在景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适合于各种绿地,并且还能够根据园林不同的地表和地貌,形成独特的景观面貌。
关键词:园林地形 生态 美学 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c)-0074-02
园林地形是指相应范围内对树木、花草与园林建筑等起到承载作用的地面载体。我们从园林地形的分类形式,生态、美学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对地形在园林配景中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处理,在园林地形运用时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1 园林地形的分类
1.1 平地
园林地形的平地是园林设计者运用较多的一种。即把现有地形整理塑造成平坦宽阔的地形。此类地形不能理解为水平平面,一般指坡度比较平缓的地面,参考限值为无铺装地面的最小排水坡度为1%,而铺装地面则为0.5%。该地形便于园林绿化的设计与施工、方便植物的浇水灌溉及草坪修剪。
1.2 坡地
指倾斜的地面。根据安息角(水平地面与坡面的夹角)的不同分为:缓坡、中坡、陡坡,此种地形常结合立地条件设置,多用在护坡,变现形式有土丘,丘陵等。该地形种植植物花纹图案能特别突出立体感,便于观赏,不利于浇水。
1.3 山地
山地包括自然的山地和人工的堆山疊石,山地的表现形式有土山、石山、土石山、堆山等,有了山就有高低起伏的地势,能调节游人的视点,组织空间,造成仰视、平视、俯视的景观,能丰富园林建筑条件和园林植物的栽植条件。例如北京万寿山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的优秀代表。
1.4 凹地
凹地采用降低用地高程,以沉床地形处理园林景观。优秀园林对凹地应用应相当侧重,因为水为园林的灵魂,低矮的凹地形具有内向性,给人分割、封闭和私密感。表现形式有积水凹地、人工湖等,所配置植物以水生植物为主,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
2 园林地形与生态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他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现代城市园林和传统园林相比,现代园林更注重生态景观和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与推广。与传统园林相比,生态理论在现代城市公园生态景观中的运用更为积极和深入。地形设计把生态学原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特征。地形是植物和野生动物在花园中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础。它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方式,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和高度创造不同的栖息地。不断变化的地形为丰富植物种类和数量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为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3 园林地形与美学
现代园林地形的种类更加丰富,地形的使用也日益普遍。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它们所具有地形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不会改变的。每一个地形都利用点、线、面的组合显示出大量的地理信息及地形特色。
3.1 直接表现
一个线条光滑、美观秀丽的优美地形,让人赏心悦目,得到美的感受。具有时代感的优秀山水地形作品,让人信服,得到心理满足。地形可以直接代表外在形式的艺术美感,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科学美内在的逻辑意蕴,更能体现理性更深的美;艺术美与科学美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在园林的地形上蕴含着美的内涵。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地形美是客观存在的。然后,运用独特的地形技术,可以正确地反映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阐明美丽地形,强调研究的重要性,理解和对美的理解不仅是地形,使地形具有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探讨在景观营造中的地形,在地形施工的全过程,如何把握美的规律,如何结合美学原理、技术的概念,并对生产与美国的法律规定,提出了地形的质量和效果。
3.2 间接表现
园林地形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可靠的实用性、精美的艺术性。这是表现园林地形美的3个主要方面。
(1)科学性。科学性是地形科学美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于设计地形的数学基础(确保精度)、特定的栽植植物和特殊的堆砌方法,主要体现在地形的所需可靠,实施科学的综合概括,从尽可能少和简单的概念出发,规律性地描述园林地形单个对象及其整体。(2)实用性。实用性是地形美的实质,主要表现在地形内容的完备性和适应性两方面。适应性是地形所处位置的审美特征,指地形承载内容的表现形式、技术手段能使人理解,接受,感到视觉美,感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和谐美。(3)艺术性。艺术性是地形艺术美所在,主要体现在地形具有协调性、层次性和清晰性三方面。协调性是指地形总体构图平衡、对称,各要素之间能配合协调、相互衬托,地形空间显得和谐;层次性是指园林地形结构合理,有层次感,首先是主体要素突出于第一层视觉平面上,其他要素置于第二或第三视觉层面上;清晰性是指地形有适宜的承载量,地形所承载的植物、构筑、水面等配比合适,各元素之间搭配正确合理,内容明快实在,贴近自然,使人走入园林有一种美的享受。
4 地形塑造
4.1 技术准备
熟悉施工图纸,熟悉施工地块内土层的土质情况。了解地形整理地块的土质及周边的地质情况等情况。测量放样,在具体的测量放样时,可以根据施工图的要求,作好控制桩并做好保护。编制施工方案,提出土方造型的操作方法,提出需用施工机具、劳动力等。
4.2 人员准备
组织并配备土方工程施工所需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组织安排作业班次;制定较完善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建立技术责任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4.3 设备准备
做好设备调配,对进场挖土、推土、造型、运输车辆及各种辅助设备进行维修检查,试运转,并运至使用地点就位。对拟采用的土方工程新机具,组织力量进行研制和试验。
4.4 施工现场准备
土方施工条件复杂,施工受到地质、水文、气候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施工区域内的地下障碍物,核查施工现场地下障碍物数据,确认可能影响地下管线的施工质量,并指导施工的其他障碍。并全面估算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并提出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包括临时水、电、照明和排水系统,以及铺设路面的施工。在原建筑物附近的挖填作业中,首先要考虑原建筑物是否有外力作用,从而造成损伤。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准确位置图,测量人员进行方位测量,挖出地面,并将隐藏的物体清除。然后进行基层处理,由建设单位自检、施工或监理单位验收。在整个施工现场,首先要排除水。根据施工图的布设、精确定位标准的设置和高程的高低,进行开挖和成桩施工。在地形整理工程施工前,必须完成各种报关手续和各种证照。
5 结语
再好的地形设计,只有经过测绘、施工等生产过程中各生产作业人员的认真工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各工序的生产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修养,要能自觉地、主动地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创造性的与卓有成效的生产作业,如此,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出精品园林景观,让园林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的魅力,以满足人们及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计成.园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陈从周.梓翁说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