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研究

2018-07-26 18:24杨杰
今传媒 2018年5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民族文化新媒体

摘 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介、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到来催生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巨大的传播价值,传播方式和手段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网络空间高度开放,不仅给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契机,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研究新媒体语境下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现状,采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文化传播,从而探索原生态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既赋予了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信息传播平台,也导致民族文化传播过程异化现象频繁。当今,贵州作为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大省,如何把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借助各媒介间的互相联动,实现多元化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效益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新媒体;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59-03

一、引 言

新时代新媒介语境下,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值得我们深度挖掘其内涵进而对外传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实现文化创造价值,提高文化软实力。尤其是长期处于落后的贵州,有着多元的文化资源,却受到经济、环境封闭的影响,一直阻碍着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如今,如何借助大数据网络技术,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提高各民族群体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如何以文化创造价值,满足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如何响应国家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政策、把贵州塑造成富有活力的文化强省;如何传承创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向海内外展示贵州新时代下的新形象。

贵州是西南腹地的一个高原山地省份,由多民族聚居而成的少数民族大省,中国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所以便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全省共有53 个少数民族, 其中有17 个世居少数民族,复杂的地理特征和封闭的生存环境,造就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逐步衍生。民族差异性大,民族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即概括为“多元、和谐、原生态”的民族民间地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原生态民族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致力于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能有力提高贵州综合文化竞争力,促进区域“生态文明”主题城市形象的塑造。

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成为消费主义时代的必需品,“原生态民族文化”引起学界和相关产业的关注。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文献后发现,输入原生态民族文化,有600条与主题相关;输入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仅有11条与主题有关,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研究,与主题相关有4篇;新媒体时代下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研究,没有出现相关的文章。从文献查阅得知,对于原生态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从文化学、传播学意义上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理论及其创新价值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尚未深入和系统,在新媒体语境下,有关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研究也涉及较少,只有为数不多有关贵州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现状,以及媒介融合下的民族文化传播应该如何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如何借助新的网络技术呈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尝试为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传播、传承、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支撑。

二、新媒体下的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及传播机遇

(一)概念界定

“生态文化”是由斯图尔德正式提出的,并在文化人类学话语圈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生态”一词特指生态系统,即特定民族文化所处的那个生态系统[1]。虽然“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界仍是模糊的,也有学者做出了界定,麻勇恒在其论文《原生态文化之概念诊释》中,他对“原生态民族文化”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即它是由地方族群全体成员在世代共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在现实生态环境中仍延续运作,并对地方族群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群体成员的价值观、道德感、审美标准等尚能产生强烈影响的文化母體。还有学者界定为指现代社会中存在、较为边缘,更接近初始和质朴的,保存较为完好、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并融进现代其他学科文化的一种文化存在形式[2],从以上的界定中,我把它理解为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

有关原生态民族文化原始、静态不变,不应该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真正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等观点,在全球化浪潮的国际文化模式影响下,其存在价值遭受质疑声,应该要用辩证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原生态民族文化植根于“欠发达”的民族村寨,这种原生文化不能与它生存的社会环境割裂。原生态民族文化产生至今,一直在融合、涵化外来文化,从而保持其经久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指某一族群或民族最初创造这种文化后,在演进中发展变化相对比较小,一直以原始的形态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3]。

(二)传播机遇

发达的媒介系统使得长期被忽视的边缘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主动权,传统的手工艺、歌舞、饮食、服饰民俗等借助网络传播,扩大了影响力和关注度。传播渠道也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得到丰富,比如各种短视频、图片、纪录片、微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传统媒体开办的美食节目、歌舞大赛、摄影大赛都围绕“原生态文化”的主题展开,扩大了对外传播地方原生态民族文化影响力;自媒体时代的传播主体范围被无限延伸,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当今,新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个体通过微博、微信、各种APP等途径获取并发送消息,甚至构建公众话语空间,引发舆论讨论,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平台;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文化传播的空间扩大,我国“一带一路”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整体上看,如今的“互联网+”更加有利于中国原生态文化广度和深度的横向和纵向传播,有利于形成传播的长效机制[3],然而也引发民族文化传播碎片化、浅显、短期、低俗化现象,尤为体现为民众个人过度追求关注度,从而扭曲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对外传播能保持原生态民族文化常变常新,是新时代文化交融互动中不断发展演进的必要选择,所以创新传播形式至关重要。大数据的深度挖掘,為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智力支持,贵州作为原生态文化大省,各类原生态民族文化网站的建设、实体动态博物馆的打造,各种原生文化的搜集和储存。在今天的贵州,目前已经建成了五家以上的原生态动态博物馆,2007年以来贵州在凯里举办了多次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2008年首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深圳文博会的“多彩贵州非遗村”科技融合展示。媒介融合背景下,发挥各种媒介优势,形成集成化的文化产品的动态传播与传承,构建文化产业链。

三、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现状

(一)传播目标的功利化

媒介在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时,传播目标的功利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失衡,消费主义时代的传统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往往聚焦在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奇、神秘、猎奇性上,造成文化品质在传播过程中解构。新媒体下的受众处在众声喧哗的传播语境中,传播者的不可控性导致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的碎片化、趋同化、完整性缺失现象严重,异化的传播目标无疑造成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变迁。

(二)传播内容的单一与浅显

我国原生态文化的传播出现了短期性、碎片化、浅显化、不均衡和不对称的特点,虽然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在不断丰富,但传播的内容和本质却在不断偏离。传播内容碎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尚未集成化,只停留在片面展示和短期传播,缺乏符合大众欣赏的动态展示和情感触动,得不到深刻理解的受众便无法生成媒介记忆。

媒介从业者由于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局限于选择一些普遍的原生态民族习俗,对于真正具有深刻内涵原生态民族文化没有得以挖掘,造成传播内容的单一和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落后的传播观念

传播观念的缺失是造成原生态民族文化异化的直接原因,来自两个因素的影响,传播媒体的认知水平造成文化的曲解改造,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直面质疑;一方面是文化发源地的原住民本身的民族意识不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心不足,认识不到位原因,造成了将原生态民族文化被误解为与落后、异类联系起来的表现。

(四)传播模式

由于少数民族一直处在信息获取与传达的劣势地位,所以过去的民族文化传播主要依赖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村寨间的组织传播等方式进行群体间的小众传播。“村村通”建设工程带来的广播、电视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模式,主要以官方媒介机构的主流文化信息为主,所以造成本民族群体对自身独特文化缺乏正确认识,也导致外界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偏颇认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播模式,网络的开放与自主性,为当地民众信息表达、互动交流提供了传播条件和通道,使得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大大提升,对外传播的模式不断变化,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特性让社群的关注和观点更容易聚集,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信息的互动传播模式。但是,此时的网络空间,公众话语空间的构建大多有“意见领袖”控制,虽然“把关人”信息帅选已经大大弱化,但从某种程度上看,原生态民族文化植根地的民族原住民还被排除在话语权外。对于网络媒体的应用,虽然有效提高原生态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率,多以碎片式的内容呈现,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4]。

四、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探索

(一)锁定传播目标

明确传播目标,结合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商业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应该是同步的,而不是过度的商业化消解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例如,原生态文化大省之一的云南丽江在现代化的冲刷中消失殆尽,所以文化传播目的应该是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融合不代表失掉个性,而要展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在融合中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是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关注,从而对其进行发展和传承,这是新媒体真正服务于民族文化传播的实质。

(二)数字传播技术的应用

文化工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形态与效果,原生态民族文化可以打破空间限制得到更迅速、更广泛的传播,使远距离的文化传播成为可能[5]。借助网站,结合数字电视、音频播放、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挖掘和呈现动态民族文化,可视化图像的多感官刺激更能触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民族出版物的数字化,动态的原生态民族村寨博物馆,对传承人实施技术指导,帮助其培养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人。利用多媒体、流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现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得表现形态走向立体式,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4]数字化的储存、展示、传播渠道为原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价值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三)严控传播内容和把关传播渠道

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局限性,创新传播方式,挖掘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过去的民族文化产品传播多为经过传播者的精心制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此刻的民族文化产品是议程设置的加工品,所谓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被解构。结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利用好传统媒体完整的采编技术,传播内容的集成化,防止社交媒体传播的平民化传播,例如片段截取造成低俗化、污名化解读,可制定相应的法规约束,目前国家已经对网络信息传播做出监管的条例。

(四)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

抓住新媒体的特性,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借助大数据等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并注意不同地区的差异和文化偏好,采取接近民众的方式,突出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痛点,多渠道、多模态、多角度地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将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细分,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参与度,打造高质量的文化品牌,塑造具有特色的地区城市形象,增强外界对城市形象的媒介记忆。

发挥多媒体联动优势,利用具有感染力的AR与VR技术,动态还原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原真性,帮助外界了解文化内涵,多感官的刺激能激发受众的兴趣,利用现代化的科技联动原始的民族文化,必定会产生较大的传播效益。

(五)加强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播应实践官方主导为主,全民参与为辅的传播方案,目前社会参与度不够。自媒体虽赋予民众较为自主的传播权利,但是很多网民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很多原生文化遭受解构和污名化;部分原生文化发源地的民族群体没有传播意识,目前许多老年族群还保持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没有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能力及意识,而年轻一代的民族群体暴露在互联网主流文化的冲击下,他们逐渐丧失了民族文化的深度认识,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没有,所以,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是需要多方面加强的,比如学校教育、民间支持、企业参与等都是比较重要的途径。

(六)培训文化专业人才

本土媒体只具有区域影响力,很难实现对全国乃至全球受众的有效传播,地方媒体的媒介传播力和行业人才有限,很多原生态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播,仅停留在同质化的重复宣传上。

现代消费文化盛行,原生态民族文化往往因服务于经济发展被过度商业化。如今,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争夺战,贵州处在西南高原地带,对具备专业媒介素养的人才吸引力不足,从而影响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对此我们要利用好地方资源,培训专业的人才队伍,加大对外人才的吸引力。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所以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十分必要,民族文化地区的民族群体是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他们本身就是原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七)培育新市场

开辟出保有典型村落的动态博物馆,例如现在政府出台的打造特色小镇。通过媒体轰炸式的报道效应,媒体的强化作用得到体现,依靠“媒体为起点,受众为终点”的线性影响模式。从而产生好奇和向往的心理,带动当地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例如,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上,来自贵州黔东南肇兴侗寨《侗族大歌》原生态的民族歌舞,为海内外公众奉送原生态民族文化盛宴,让原生态民歌走近民众的视野,自从2005年“青歌赛”、《多彩贵州风》系列歌舞表演后,“原生态民族文化”引发了公众兴趣。长期封闭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展示的平台后,独特的审美价值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同时大大提升原生态民族群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自觉。

五、结 语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大数据”和“海量”信息创造的信息社会到来,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传播获得巨大契机与动力。现代社会,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新的时代背景和媒介语境下,原生态民族文化获得巨大传播价值,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以文化创造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我国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全球化的文化生态环境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挑战,新媒体实现了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传播主体的极端多元化,正确认识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现状,探索新的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多方面着手完善传播的短板,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冰清. 原生态文化研究综述[A].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凯里学院.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凯里学院,2010:41.

[2]晏月平,廖炼忠.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性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J]. 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3]刘青.新媒体时代下原生态文化的传播策略[J].科技传播,2015,7(13):152-153+155.

[4]刘洋.新媒体时代引发的民族文化传播思考[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8(4).

[5]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44.

[6]张燕.大众传媒语境下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9-12.

[7]蔡夢虹.互联网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机制与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7):160-164.

[8]罗康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的里程碑——第五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9]赵鹏,文霄.新媒体环境下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7(21):29-32.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简介:杨杰,女,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 ]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民族文化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