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巧扶贫

2018-07-26 19:04刘永加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宦官老婆婆王羲之

刘永加

扶贫攻坚是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试想如果每一个人包括名人在内,都来为扶贫出主意,想办法,甚至出把力,或许完成扶贫任务会更快更好一些。

其实在古代,许多有爱民情怀的名人政要也做了许多扶贫济困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做法非常巧妙独到,今天读来也很受启发。

王羲之、苏轼:“广告”扶贫

如今的名人代言廣告已经成为常态,可是大家还不知道,古时候就有名人代言“广告”,可是他们是为了扶贫才这么做的。

屈指先数的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他以自己的书法为贫困群众代言广告。有史料载:一次,王羲之见到一个贫穷的老婆婆在集上叫卖竹扇。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卖不出去,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情,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随后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就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篮子竹扇马上就卖完了。王羲之不仅没有收费,反而用自己的书法帮老婆婆渡过了难关,其人生境界非同一般。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多次做过同样的事。据南宋庄绰《鸡肋编》载:当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恰遇一个卖馓子的老妇人因为生意不好而发愁。苏轼同情老妇人的境况,欣然挥笔为老妇人作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暖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以准确的描述和丰富的想象,把馓子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刻画出来,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老妇人得到这四句诗,就把它贴到门上,这还真成了活广告,老妇人的馓子店马上顾客盈门,收入倍增,一家人的温饱解决了。能够主动用诗歌扶贫百姓,恐怕苏轼算第一人吧。

梅国桢、施世纶:执法扶贫

在古代,官员的权力很大,用歪了误民害民,用好了造福百姓。其实,这当中也不乏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动维护群众利益,在执法中扶贫济困。

明代名臣梅国桢就是一位颇具谋略的官员,在河北固安当县令时,他办案中灵活机智帮助百姓减去了债务。据冯梦龙《智囊全集》记载:当时固安县多出宦官,这些宦官在县里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固安的地方官从来也不敢过问。一天,有位宦官送给梅国桢一块猪蹄,目的是想要梅国桢为他讨债。梅国桢知道这两年乡下收成不好,百姓很苦,就盘算了一个办法,来帮助百姓开脱。

于是,梅国桢命人烹调猪蹄,设宴款待宦官,并把欠钱的乡民叫来官府,斥责他们欠钱不还。乡民们却纷纷哭诉自己的贫穷,梅国桢故意大声怒骂道:“宦官大人好心借钱给你们,你们竟敢哭穷赖债,今天你们一定要还清所有债务,否则我就打死你们!”乡民们都哭丧着脸离去。

一旁观看的宦官不免有些心软,梅国桢也察觉到宦官态度软化了,就再度把欠钱的乡民叫来,梅国桢皱着眉对他们说:“我也知道你们很穷,但是我实在出于无奈,现在为了偿清债务,只有卖掉你们的妻儿来还钱,但我也不忍心让你们骨肉骤然分离,所以特别再宽限一天,今夜就与妻子诀别吧,此生恐怕不能再相聚了。”乡民们听了,忍不住都痛哭失声。

这时,梅国桢的加温果然有效,良心未泯的宦官看到百姓的穷苦状况,也不禁落泪,当场打消讨债的念头,并且把借条都撕毁了。从此,其他的宦官讨债也从宽处理。

到了清代,有一位叫施世纶的清官,被老百姓称为“施青天”,他常常在办案时帮助穷苦百姓解燃眉之急。据清《施案奇闻》载:施世纶在扬州知府任上时,为了维护百姓利益,巧判了一桩盗茄案,为贫困百姓挽回经济损失,使孤儿寡母领受帮扶的温暖。

有一个城外双杨村的老妇人报案说,他们孤儿寡母种了几亩茄子,每日辛勤浇灌,百般呵护,结的茄子都很大,实指望卖点钱偿还债务,不料接连几夜被贼偷。看着可怜兮兮的老妇人,施世纶心中无限同情,对盗贼更是痛恨,这样的困难户他们都下得去手,实在可恶。可是茄子实乃消费品,盗贼偷去卖了,就无凭无据,如何破得此案。施世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第二天,施世纶让人把市场上卖茄子的全都带到衙门,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贴到自己的担子上。施世纶挨个察看他们的茄子后,大声吩咐道:“将偷茄人白进忠、白进义带上听审。”那二人连连喊冤,施世纶喝道:“你们何冤之有,看看你的茄子,要是你们自家种的茄子,还没长大的你们舍得摘下来卖吗?你再看看你们的茄子个个都有针眼你知道吗?”二人一看傻眼了。原来,施世纶让老妇人回去后,在自家的茄子扎上针眼。二人果然中计,又连夜再次偷盗。最终,老妇人母子得到赔偿,高兴而去。

邓钟岳、林召棠:文化扶贫

古代名人的扶贫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文化扶贫,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邓钟岳是清代山东聊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状元。他就曾用文化扶持了一个贫困的忠良之后,令人钦佩不已。

据清陈康祺《郎潜纪闻》载:雍正四年(1726年),邓钟岳出任江苏学政,一次在南京院试考秀才的过程中,发现有位姓史的童生(未考上秀才的,无论年龄多大,都称童生),40多岁了,在履历表上“祖父”填着“史可法”三字,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传说中一般认为民族英雄史可法全家殉难,已经无后,怎么又冒出个孙子来?看这个史童生穷困潦倒的样子,肯定试图通过考中秀才改变一家人的生活。

邓学政便找史童生询问情况。他说,他的确就是史可法的亲孙子,当年史可法督师扬州抗清,将家小安顿在金陵。史可法兵败殉国后,家属或自杀或被杀,只有一个怀孕的妾幸免,并于乱后生了个儿子,这才有了他。邓钟岳又向当地老秀才做了广泛的调查,大家都无异言,便有心要照顾这位贫困的忠良之后。

经过再三思考,邓钟岳还是破格录取了他,并向考生们解释道:“这个人不能单看文章。”史秀才因而终生得以保住秀才资格,可以领取一定的生活费,其家境也因此得到改善。

在清代,还有一个新科状元题词巧助发小致富的故事,更是体现了文化的魅力。据《广东历代状元》载: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林召棠,衣锦还乡广东吴川。他的发小开了个粥店,生意冷冷清清,陷入困境。林召棠专门带了礼物,前往看望,想帮助发小一把。正巧,发小的妻子请他给题个店名。林召堂灵机一动,提笔写下了“弓弓店”两个大字,落款写上“道光癸未钦赐状元及第林召棠题”。发小夫妇非常高兴,马上请人制成大匾,在店门上方悬挂起来。过往行人见是状元亲题,纷纷赶来观看欣赏。状元书法娟秀遒劲,每个字都十分有力,就是“粥”字中间少了“米”字,剩下两个弓字,岂不成了别字。一时间状元写别字的消息迅速传开,人们成群结队地前来观看,品头论足。此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欣赏了字都顺便进店,买上一碗凉粥喝。发小的粥店一下子就火了。仅一个月下来就赚下了过去一年才赚到的钱。后来状元才告诉他们:“我那次题字‘粥字中间的米字是故意漏掉的。而且正是因为没有‘米,你们店里的‘米才多起来嘛。”林状元扶贫真是扶到了点子上,文化也是生产力呀!

猜你喜欢
宦官老婆婆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The Old Woman Who Lived in a Vinegar Bottle 醋瓶里的老婆婆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最棒的玉米
书圣王羲之
老婆婆的绳子
(贪心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