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义
(平邑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3300)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较强地传染性。如果控制不当,会引起肝炎病毒的广泛传播[1]。
选取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6.5±10.2)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2±5.3)年。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6.0±9.8)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5±4.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对象经医院确诊,符合《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的病毒性肝炎患者;(2)影像学检查全部都具有病毒性肝炎的特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3)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间≤5 s,血清总胆红素≥ 171 μmol/L,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
排除标准:(1)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2)排除非病毒感染诱发的隐型肝炎、慢性肝炎患者;(3)排除黄疽、继发性、原发性心脑血管,排除精神疾病、血液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两组患者在使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前[2-3],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K等。
对照组给予患者1 000 mg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25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滴速为40~60滴/min,1次/d。实验组将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生产企业为Hospira S.P.A)调整为2 000 mg,其余与对照组一样。
两个月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其中,谷氨酰转肽酶正常值为3~50 U/L,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为3.4~17.1 μmol/L,碱性磷酸酶正常参考值是0~4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参考值是40~110 U/L。
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的治愈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1)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清TBiL下降>9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到正常水平。(2)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血清TBiL降低>7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50%。(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血清TBiL下降<2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无显著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不同剂量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比较[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0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例,占总数的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5,P=0.56)。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流行性较强,所以要引起重视。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发现病毒性肝炎的特效药,但是有实验证实,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于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3-5]。而且不同剂量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护理服务干预之后,观察组应用2 000mg注射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而且观察组的患者肝功能的各项指标的下降的效果更为明显,也就是说观察组的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6-8]。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0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例,占总数的4%。以上结果证实了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具有治疗效果。因此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s)
注:*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GGT TBiL ALT ALP观察组 25 治疗前 298.06±83.12 102.31±47.76 564.51±323.15 564.36±192.21治疗后 60.10±26.89* 30.41±12.47* 58.45±20.36* 54.63±12.52*对照组 25 治疗前 296.54±82.76 100.25±46.93 568.16±321.30 572.34±190.73治疗后 87.12.±31.76 59.25±17.23 77.16±33.31 72.34±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