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韩玮
“一个老人,一部电话,一辆车”,田立仁的“三一公司”在中阿是传奇一般的存在,从供销社到农资店,田立仁的故事总是让人拍案叫绝。在与笔者谈起他与撒可富的故事时,这位古稀老者侃侃而谈,也逐渐把我们带入到了那段农资人的峥嵘岁月中。
1975年,结束了“上山下乡”生活的知青田立仁来到河南省确山县供销社办公室工作,这是他43年供销情缘的开端,也正因为在供销社的磨砺与积淀,为他的农资生涯及辉煌的撒可富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田立仁来到驻马店市农资公司担任领导工作。当时国产肥料资源匮乏,撒可富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复合肥品牌,只作为奖售肥供应,极少在市面流通,也正是那时,撒可富可靠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时间节点,国内用肥还主要依赖进口,美国、俄罗斯的肥料流通较多,撒可富的出现可谓是意义非凡。当年,中阿公司全套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原料也均是进口的高级原料,加上在生产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撒可富肥料的质量完全可与进口肥料匹敌,但由于那时的化肥还属于计划经济商品,所以并不是每个农户都能都够享受到撒可富带来的增产增收方面的巨大帮助。
1998年,轰轰烈烈的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刚在驻马店棉麻公司走马上任的田立仁响应供销社号召,搞起了综合经营,其中一项就是他已经非常熟悉的农资业务,而撒可富也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他的第一选择。当时的市场还处在上升初期,并未完全打开,但撒可富销量却达到了4000多吨,成为了棉麻公司的主要营收板块之一。这让田立仁看到了农资市场的无限商机,在商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他非常清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化肥市场的爆发即将到来。
2000年,田立仁的驻马店市仁丰农资有限公司成立。此时的他,对撒可富的产品已经了然于胸,产品的自信已经建立。他从农校聘请了多位毕业生来做技术推广,同时还配备了四台宣传车,前期的推广宣传投入就花费了近100万元,田立仁说:“100万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但我为什么敢投入?因为我了解撒可富,多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我,市面上的产品,在效果上没有可以与撒可富相提并论的,只要推广方法得当,上量是迟早的事。”
前期的良好投入换来了销量的迅速增长,但对于田立仁来说,他更加关心的是如何提升渠道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时值六月下旬,是农资行业典型的淡季,田立仁的门店所在的农资一条街十分冷清,其他店铺都是大门紧闭,而他的业务员已经下到基层零售店开始收款了。笔者惊讶之余,也产生了疑问,如此高效的渠道运作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据田立仁介绍,他从来不搞人海战术,公司的员工都是以一当十,能力出众。最关键的是,他在每年的淡季都会提前对市场进行分析预判,早于厂家出台政策,凭借着多年的市场经验和诚信经营的良好口碑,基层零售商都十分买账。每年,将近80%的货款都在淡季完成了预收,待货物一到,直接从火车站定向发往各个零售点,流向明确,节省了仓储费用,而且在淡季发货,运费成本也节约不少,而整个环节中节约的各种费用又通过政策全部让利给了客户,在这种良性循环的运作方式下,极大的调动了零售商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对于未来,田立仁也有着自己长远的打算,他说:“虽然我现在年事已高,但我不想看到驻马店市场的撒可富销量在我退休之后走下坡路,十几年的并肩作战,这份感情是无法割舍的,让撒可富越来越好,对于我来说,是一份责任。”今年,他又吸收了几位能力突出,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加入到团队中,他希望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这些对农资事业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也希望撒可富的事业能在不断的传承中迈上新台阶,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