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典飞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筼,河北肃宁人。光绪十八年(1892)秀才,后读于保定莲池书院,师从桐城古文大师吴汝纶,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历任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宣统元年(1909)归国,曾任清资政院议员、福建提学使、保定直隶高等学堂监督、清资政院议员。民国后,一度隐居家中,后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中央农事试验场厂长,后又任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直隶省教育厅厅长、治理自治筹备处处长等。1942年病卒。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之名可谓家喻户晓。但其早年出身贫寒,家中世代务农,其父刘魁书为保定府皂隶,即旧时衙门里的差役。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皂隶之家的子弟不允许参加,故刘春霖自幼寄养在肃宁县伯父家中,后入莲池书院就读。刘在中状元之前,备尝艰辛,他曾刻制“平生志不在温饱”一印加以自勉。刘春霖中状元之过程,在时人眼中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他参加的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会试,是中国历史上科举的最后一科,此榜出的进士,很多都成为民国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如记者黄远生、政界要员汤化龙、王揖唐、张其煌、谭延闿等。据传,这一科的状元原本为广东人朱汝珍。金梁在《光宣小记》中记“殿试派读卷大臣八人,复试及朝考,各派阅卷大臣八人。传阅诗卷,排定甲乙,以前十卷进呈。闻是科,初以朱汝珍卷列第一,及发下,则第一为刘春霖,而朱卷第二,余卷亦有更动,谓由钦定。实则,卷上,或随手翻阅,次序微乱,发下时,即据以为定,不得擅易。一甲二甲,出入在此顷刻间也”。①金梁在《瓜圃述异》中记“又是科第一,原定朱汝珍,太后阅卷始改刘,已屡见近人记载矣。而余卷本第三,李姚琴先生题记曾详言之。相传太后观字,喜疏淡而恶乌方,朱擅楷法,惟用笔较重。太后阅第一卷,不甚合意,见第二卷为细笔,而第三卷尤瘦硬,将置诸首,即余卷也。及阅策首有痛哭流涕句,是届为七十万寿恩科,太后以为不祥,竟掷于地,遂改第二为第一,于是刘为状元,朱为榜眼矣。左右既知第三卷不为太后所喜,查系旗卷,乃急易一旗卷为探花,即商衍鎏,然外间早已传余为第三,捷报竟至余寓,其时京津各新闻皆喧登焉。事之确否不可知,而余寓鸿升店,确曾高悬探花之报,则人人皆目睹而艳传者也”。②而晚清名臣陈夔龙在其《梦蕉亭杂记》亦记有“甲辰会试,借豫闱举行。余以豫抚派充知贡举,总裁为长白裕文恪德相国、长沙张文达百熙尚书、吴县陆文端润庠总宪、南海戴文诚鸿慈侍郎,满知贡举为长白熙阁学瑛,其余同考、监试、提调等官,均由京奉派来豫,赞襄其事,揭晓日,余与诸公齐集至公堂升座,拆卷填榜。陆文端手持一卷语余曰: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时已废誊录),廷试可望大魁。揭封,知为肃宁刘君春霖……迨殿试胪唱,刘君果获大魁”。③可见刘春霖中状元之由来。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状元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名词,随后刘春霖留学日本,归国后做官,但均不甚突出。民国之后,他曾一度受大总统袁世凯的青睐,任大总统府内史,组织过“中央农业试验场”。徐世昌、曹锟任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任直隶教育厅厅长等职,曾两次代表徐世昌赴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1935年,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还拜刘春霖为师,请他每周讲经两次。宋对刘非常尊敬,每次都派自己的汽车迎送刘府讲学,以示尊师重道。
小楷《甲辰科状元策》 局部
小楷《甲辰科状元策》 局部
小楷《至圣先师世系表》 局部
行楷《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伪总理郑孝胥曾以逊帝溥仪的名义邀刘春霖出任伪教育部长,刘发以“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之辞加以拒绝。北平沦陷后,伪华北政务委员长王揖唐亦以昔日同科进士、留日同学交谊,请刘春霖出任伪北平市长,遭到刘的断然怒斥,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为此日伪当局将刘春霖历年所藏书画文物尽数洗劫,并将其家人赶出住宅,后因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返还所掠,刘春霖也因病故去。
刘春霖书法因状元公之名,一直以来为世人所重。尤其是清末民初中国各地及香港的商号,喜欢请末科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张启后)合写四条屏,以增光门面。但他们真实的书法水平又如何呢?首先,其书法必然是馆阁体,整齐端庄,四平八稳,能将馆阁体书法中“乌、方、光”等特点写出方称妙品。目前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北海公园等处,还能看到许多清代名臣写的贴落,大体就是此种字体。而状元公是写馆阁体中的皎皎者,因此更为整饬划一。清末民初,尤其是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书法风格发展迅速,馆阁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民国,这种字体在世人眼中亦变得褒贬不一,从时人对刘春霖书法之评价即可知。贬之者认为“刘春霖的字,体格甚卑,殊无足观”。④特别是“他在一九三一年到上海给死了的犹太富商哈同题主,得到一大笔‘利市’之外,海上人士还传为美谈……不惜拿出大笔钱来求他写字。据他的同年金梁说,刘久患手震,不能执笔,只有在夜里十一点到十二点半的时候,偶然能写字,所以人们更宝贵他的书法了”。⑤邓云乡先生亦记有“刘老先生的字极为圆润,十分规矩,因他官做得不大,辛亥之后也未膺重要职务,所以字如其人,也十分拘谨,只能小,不能大,较之晚清其他状元如翁同龢、陆润庠等人是稍逊一格的”。⑥但褒之者亦不乏其人,刘春霖曾一度鬻书为生,所获不少即是明证。笔者也认为馆阁体书法不能一笔抹杀。清末民初,活跃于书界的大部分书法家都有参加科举的经历,且他们很多即以鬻书为业。据出身翰林的高毓浵公子高准记,“辛亥革命,原翰林公星散,多以鬻字为稻粱谋。当时各大城市都有书画社及南纸笺商店,专营代客求购字画的生意,如北平的荣宝斋、天津的梦花室等,竞相给书画界名流印制‘润例’—通称‘笔单’,即价目表……所以生意倒十分兴隆。这给翰林公卖字提供了方便之门”。⑦这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士人,早年受过正规的馆阁体训练,并以此为傲,其中一些书家还成为震古烁今的书坛名流,这与其早年的科举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楷七言联
刘春霖以状元书家之名享誉书坛,其书法最佳者为小楷。居京期间,京城达官显宦均以得到刘书墓志为荣,其中较为知名者有北海团城《明亡纪念碑》、冯玉祥之父《冯有茂墓志》、韩复榘之母《李氏墓志》等。关于刘春霖书法的出版物也甚多,有《状元册》《圣教序》《金刚经》《灵飞经》《兰亭序》等十余种。对于他的小楷,时人有“大字颜真卿,小字刘春霖”之誉。据称他能书数千小楷,一字不落,可见其功力之不凡。他的小楷取法锺绍京《灵飞经》、褚遂良《圣教序》、王羲之《黄庭经》。目前可见的1904年《甲辰科状元策》是他最具代表的作品,此卷书法,堪称集帖学大成之作,无怪乎阅卷大臣、同为状元出身的陆润庠一见刘春霖考卷便呼“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⑧虽馆阁体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甲辰科状元策》从结体上看,堪称无懈可击。笔者曾详细比对清代状元、进士、举人、秀才所作馆阁体书法,其中差距还是有一些的。虽同为馆阁体,但与人的天资、功力、身份、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刘春霖在科举最后一次考试中,能一举夺魁,并非全凭借运气,这与他的综合素养是相关的。他除工于书法外,对诗词、古文、小学、史学、金石学,造诣亦不低。刘春霖大字楷书从虞世南、欧阳询入手,后涉猎赵孟,所作很像将小楷书法放大,整体匀细端整,不足之处在于缺少颜书的厚重及碑派书法的张力。与同为状元出身的南通张謇相比,张的楷书以厚重为基,虽亦为馆阁体,但张的楷书从胸襟和魄力上看,都要优于刘。这可能是张謇早年坎坷的经历和在军旅中的历练所得。且在民国之后,张謇除参与政事外,投身事业,于政事、民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从书法中,即能对二人之性格区别有所窥见。刘春霖行书亦不脱馆阁体范畴,是从“二王”帖学一路书法入手,同时继承了晚明“台阁体”书风,观之颇有局促之色。看得出他最初便是以应试为目的,专攻小楷,未能精于行书。后世一些研究者曾提到刘春霖书法得碑派书家张裕钊指导,在日本留学期间所作家书和致友人的书信中的书法,有受碑派影响者。然笔者观刘春霖书法,确实觉得此公书学思想甚为保守固执,书法一直是状元公馆阁体的水平。除应用外,面貌上没有突出的变化。总之,刘春霖书法除契合了皇家审美的需要外,基本风格不出帖学范畴,代表了馆阁体书法走向模式化的发展结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刘春霖书法含蓄端庄、结字精整、墨气畅达,虽受时代之局限,却也有其独有的书法境界,在清末民国书坛中别具特色。
题“初级小学校”匾额
行楷书札
注释:
①金梁著《光宣小记》,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29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金梁撰《瓜圃述异》,转引自高伯雨撰《谈末科状元刘春霖》。高伯雨著《听雨楼随笔》(二),42页,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③陈夔龙著《梦蕉亭杂记》,78页,中华书局,2007年。
④高伯雨撰《谈末科状元刘春霖》。高伯雨著《听雨楼随笔》(二),42页,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⑤同④。
⑥邓云乡撰《末代状元》,邓云乡著《文化古城旧事》,35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⑦高准撰《翰林卖字》,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编《津沽旧事》,130页,上海书店,1994年。
⑧同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