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野
(辽宁农业博物馆,沈阳 110161)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目前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但单产低,种薯质量严重制约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在此情况下,通过发展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提高种薯质量势在必行。
2005—2017年全球及我国马铃薯种植情况见表1。
表1 2005-2017年全球及中国马铃薯种植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otato cultivation worldwide and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7
由表1可知:2005年我国马铃薯产量为7 086.5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21.7%;2016年我国马铃薯产量为 9 450万 t,占全球总产量的 24.62%;从 2005—2016年的产量来看,我国马铃薯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变化不大。
2005 年,全球马铃薯单产为 16.88 t/hm2,而我国马铃薯单产为 14.52 t/hm2,相差 13.98%;2016 年,全球马铃薯单产为19.6 t/hm2,而我国马铃薯单产为17.05 t/hm2,相差 16.05%。 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大,单产降低,与全球马铃薯单产的差距加大。
从种植面积看,2016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68.4万 hm2,比 2005年扩大 20%。 2005—2016年,我国马铃薯单产从 14.52 t/hm2增长 17.05 t/hm2,年均增长率仅为0.27%;单产增速缓慢但产量增长明显,从7 086.5万t扩大到9450万t,年均增长率为2.14%。显然,我国马铃薯产量提高的主因是种植面积增加,这意味着在提高马铃薯单产方面有很大潜力。
我国马铃薯单产较低的原因有:一是脱毒种薯使用比例过低,仅为15%~20%;二是传统马铃薯品种退化,种薯带毒导致减产10%~30%,严重的达70%以上;三是农民种植马铃薯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种植面积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提高种薯质量是单产增加的关键。
2007年,我国育成的马铃薯品种有240多个,在生产上应用的有90多个,国家投资建成的脱毒中心和原原种扩繁基地将近30个,使脱毒种薯生产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年产脱毒组培苗8 000万株左右,生产微型薯2亿粒左右,脱毒种薯应用面积133.3万hm2,仅占总播种面积的25%。
目前,我国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供应量约为8亿粒,原原种实际生产能力在1 000万粒以上的企业约5家,主要分布在马铃薯主要产区(黑龙江、甘肃、内蒙、云南、山东等地)。这5家企业的原原种产量合计8 000万粒,占全国原原种产量的10%,行业产能分散,集中度低。大部分农户仍使用自留种薯,导致品种混杂和病害严重。
种薯生产体系缺乏规划,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的投资,大于在田间种薯生产环节的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投资,导致种薯生产能力不足,造成脱毒种薯质次价高。
我国马铃薯原原种(微型薯)的各地产量不均,加上脱毒种薯生产成本较高,导致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比例仅为15%~20%,种薯繁育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价格高。
脱毒种薯质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影响种薯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基础种即脱毒苗和原原种(微型薯)。预计到202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 666.7万hm2以上,脱毒种薯需求量将超过1 250万t,加快脱毒种薯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势在必行。
加强技术培训,扩大薯农对优质种薯的认知程度。建立种薯繁育基地,并生产繁育优良马铃薯脱毒种薯是重中之重。脱毒检测所需的设备还很缺乏,亟需建立优质高效的马铃薯脱毒体系和第三方种薯质量检验服务机构,确保种薯质量。
以微型薯繁育基地为例,每667 m2温室种植一茬组培苗,可生产83 350粒原原种(微型薯)。若一栋温室一年生产2茬,可生产16万粒G1代种薯,为农户提供8万kg原种。按全国需要45亿~60亿粒/a计算,需要3 000~4 000栋667 m2温室。
脱毒种薯的各个培育时期都需要专业检测,但部分单位没有检测职能。为此,应大力建设具有检测功能的单位和组培室,培养G1代温室生产、G2、G3代露地生产的专业田检人员。同时,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实行机械化生产和种薯贮藏规范管理,避免品种混杂。
加速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脱毒马铃薯繁育体系的投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强脱毒马铃薯繁育质量,提高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将成为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