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
【摘 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點,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学遵循“以问题为主线,以阅读为核心,以方法为重点,以生活为拓展”的理念,引导学生智读精思、言意兼得。
【关键词】 智读精思;言意兼得
【中图分类号】 G430.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一、课文内容解读
本文层次清楚,先讲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课樟树;接着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最后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内容,感悟樟树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表达顺序。2.初步学习借物喻人的文体,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和崇敬之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环节解读
为达到预设的目标,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师生质疑
1.揭示课题。
2.复习词串。
3.复习课文主要内容,提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作者是如何写樟树特点的?
【评析】这一环节出示了四个描写樟树的词语:粗壮、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之所以选择这四个词,一是课后习题中有要求,二是描写樟树外形的。通过读词,一是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二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回忆对樟树的初步印象;三由樟树的“蓬蓬勃勃”特点,再回顾樟树的另一特点:有香气,从而对课文建立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师生质疑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樟树的这两个特点的。
(二)智读精思,言意兼得
A.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
1.学习提示:自由读第四自然读,用浪线画出能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句,并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3)相机指导用“无论……总……”想象说话。
4.小结学法并指导背诵。
【评析】基于这一小节内容浅显,作者的表达层次清晰,教者采用了让学生围绕学习提示自主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智读精思,全班交流的方式。这一小节三句话,处理的方法却各不相同:第一句话抓住“粗壮、四面八方、远远的”,通过图片、学生动作比划,体会樟树的枝干的粗、壮、多、远的特点。第二句话抓住“稠密、绿得发亮”体会樟树叶子的多、密以及樟树的生命力旺盛。第三句通过用文中的句子解释“四季常青”、用“无论……总”想象说话、图片对比,体会樟树四季常青的生长特点。在逐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老师引导练习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写作顺序,并按课文的写作顺序、想象画面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B.感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樟树“香气”的。
2.自学后交流。
(1)研究对比方法,突出樟树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研读描写樟树的句子,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表达顺序。
(3)对比研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用关联词把樟树的特点连接起来,体会作者如何使用关联词一层深一层地描述和赞美樟树香气的可贵之处。
【评析】第五小节是本文重点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要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初步体会关联词的作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师生共同研读中层层深入,层层体会。
首先,整体浏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小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然后,仔细阅读写香气的三句话,先让学生精心默读,想想每句写了什么,在交流中知道了这三句话按顺序写了香气的特点。再运用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和原文进行比较,逐句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尤其是“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组关联词,老师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将文中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而体会课文一层深一层的表达顺序。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围绕预设的核心问题,细细品读,自主交流研读感悟,全班交流,师生补充,从而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感悟语言的魅力,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或根据要求背诵相关段落,自主积累规范化的语言;学会方法。
(三)自主实践,“内”“外”融和
1.出示第六自然段,质疑: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
2.讨论交流:一是因为樟树本身的特点,二是因为宋庆龄伟大的可贵的精神品质。
3.补充阅读宋庆龄的资料,讨论:宋庆龄和樟树的相似之处,初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评析】引导学生围绕第六小节再次质疑:“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将课外搜集的宋庆龄的资料与课堂的学习融和起来,找到宋庆龄和樟树的相似之处,理解“借物喻人”写作方法。
三、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以问题为主线,以阅读为核心,以方法为重点,以生活为拓展”的理念,引导学生智读精思、言意兼得。
1.问题导学,顺势而导。问题导学主张以问导学、以学代讲、以教促学、教学相长。本课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纽带展开,在第一环节中,老师提出“作者是怎样写樟树的这两个特点的”这一核心问题;第二环节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合作沟通中化难为易。第三环节,围绕第六小节再次质疑。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意识,提升智慧。
2.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本节课,从阅读方法上看,有精读、有浏览;从阅读形式上看有自由读、默读、感情朗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齐读等,边读边想,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代讲,学生读得专心、读得用心,在读中理解课文写了什么,在读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即得意、得言、得法。
3.学会学习,有法可依。语文课堂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中,老师处处注意方法的指导:读词时,边读边想象画面;抓关键词理解文章;按课文的写作顺序、边想象画面进行背诵;初步认识“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等等,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境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内外融和,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社会和自然的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言、意互转,提高学生言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课教学中,在用“无论……总”想象说话时,引导学生联系一年四季的特点;在理解宋庆龄的品质时,联系宋庆龄的生平;将语文和学生的生活对接,激发学生与语言文字、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习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