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学勤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应用题的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形式,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单独知识章节的形式出现。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应用题,把数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实际困难的兴趣,更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应用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很多教师恰恰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一难点的策略,使应用题教学陷入困境。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学生对枯燥的数学课堂本来就很厌倦,再加上应用题题材陈旧,脱离实际,学生更为反感。其次教师教学方法模式化,只就题论题,就题解题。教学目标也单一,学生所学到的仅仅是机械的、呆板的解题策略,这种只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应用题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新教学大纲已经没有独立的“应用题”知识点,而是把它分解、渗透到每一个知识节点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应用题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笔者就应用题教学生活化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因地制宜,巧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我们教学数学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生活资源,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到数学的原型,对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教育寻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巧妙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前提,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可采用创造改编教材、提炼生活素材等策略,使应用题的题材更具有生活的现实性、可探索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当我们教材中的应用题题材远离我们生活实际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身边发生的事件,对应用题的具体情节、数据作调整或创造,提出贴近生活实际,使之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作为学习的对象。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场景是孩子们在踢足球时发现足球上白色皮共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求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样的场景对于农村孩子是从未见到和经历过的。我校是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示范校,学校的竹竿舞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同学们,我校竹竿舞队打竹竿的有多少人?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8人,我抓住机会再提供一条信息:比跳竹竿的4倍少4人。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立刻编出来了应用题:打竹竿的有8人,比跳竹竿的4倍少4人,跳竹竿的有多少人?或一共有多少人参加竹竿舞活动?”由此展开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讨论解决了数学問题,还知道了学校竹竿舞队的人数。这样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题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
(二)提炼生活素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充满数学,在应用题的设计中,作为课堂组织者,我们要大胆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联系的教学素材。只有我们用的素材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完成时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才能充分去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去了解生活中某些事物各部分的比。学生有的去询问在工地干活的爸爸混泥土石子、砂、水泥各部分的比,有的在照顾弟弟、妹妹时查看了兑奶粉的比,有的去集市上询问了做凉粉的比等,班上最调皮的胡光辉同学上课的时候却随手带来了一个饮料瓶,把说明书上的数据告诉了大家。这是一节精彩纷呈的课,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和数据,编成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给别人做、给自己做,都想用自己的题难住别人……一堂课下来,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进一步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明确了解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设计要灵活开放
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题,让学生在现实条件不完善,答案不唯一的情况下,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个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学校有生均公用经费16万元,打算用这笔钱的4%-6%购买一批体育用品,其中买篮球、羽毛球、跳绳的费用比为1:3:6,请你做一回学校的采购员,预算买体育用品的费用情况。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分配方案:
1.留4%作为购体育用品的经费
16万元×4%=6400元
篮球费用:6400×=640(元)
羽毛球费用:6400×=1920(元)
跳绳费用:6400×=3840(元)
2.留5%作为购体育用品的经费
16万元×5%=8000元
篮球费用:8000×=800(元)
羽毛球费用:8000×=2400(元)
跳绳费用:8000×=4800(元)
……
学生设计了很多方案,他们都有充足的理由进行说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了一种成就感,从而对数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应用题设计的多样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数学活动,就要迎合学生的需要,应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一)设计谈话式的应用题
在教学中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设计应用题,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量的数量关系:今天老师买了4千克的一条鱼,每千克10元,请你算一算老师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这条鱼?在谈话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捕捉到数学信息进行处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用多余或不足条件让学生学习应用题
生活中的数学数据往往是散乱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数学信息有多余的或不足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在设计应用题素材时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条件和问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筛选、组合、处理,编成应用题并解答。在教学植树问题的的时候,我故意设计了这样几个条件:公路长1000米,宽8米,树与树距离4米,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组成哪些应用题。
(三)设计图表式的应用题
在教学两商之差的应用题时,可设计图文信息,让学生们思考从图文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选出有关信息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的设计可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数学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用学生身边的情景设计实际问题
生活中常常有多变的实际形态,在应用题教学中可提供这样的素材,让学生解决,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笔者就用了班上学生齐诗语的半期测试成绩,并制成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随意去掉一个分数,并编写相应的应用题。
(五)用生活场景去设计应用题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安排了一個实际应用题。冬天到了,老师准备选购一台电暖炉,我事先到安顺广电商厦了解了商品信息:富炬品牌的2800元,美的品牌的3200元,全场优惠大酬宾一律八五折。我还去了苏宁电器:富炬品牌的2900元,美的品牌的3280元,苏宁电器举行庆店周年活动,买满2500元的立减200元的优惠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商品。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把生活中的打折、优惠促销活动的数学知识理解得十分透彻。
总之,应用题的设计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实际困难的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