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下半年的经济形势

2018-07-25 06:56万喆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红利杠杆行政

万喆

经济数据发布,上半年GDP数据显现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平稳,韧性较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

从存量来看,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增速的稳健,从高速到中高速发展过渡较为平滑,旧动能中落后产能平稳压缩,整体韧性较好,没有出现不可控状况或大的波动。从增量来看,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还是高科技占比,抑或是对外贸易及投资结构都在不断优化,经济旧动能正在被新动能所取代。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下半年则仍会面临一些特殊因素。当前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贸易争端此起彼伏,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内加强监管、去杠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期带来内部阵痛。

从上半年来看,国际贸易争端仍然停留于你来我往的“口水仗”,贸易政策、贸易摩擦的具体内容并未落地。必须看到,下半年,随着贸易摩擦落地以及美国11月的中期选举临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将形成不确定性压力。对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暂时性”和朝令夕改,以及“敲打”和“敲诈”,我们要据理力争,沉着应对。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下半年整体外贸对经济的影响仍不容小觑。尤其是在美国的“不确定”政策下,欧洲等经济走向或不能保持继续强劲复苏,因而外部整体经济压力增加。

下半年,国内改革前期收缩压力因时滞等原因已经显现影响,在基建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呈现快速下降的格局。后续既受国内经济压力影响,又受国际经济压力影响:贸易摩擦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与美联储持续加息带来的通缩压力,去杠杆带来的收缩压力和宽货币带来的通膨压力,同时存在。下半年政策恐怕在通缩与通胀间需要更好平衡。

这种复杂矛盾正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目前供给侧强度有余而结构性手段不足,在金融去杠杆、地方债、房地产等问题上可能需要更多的基于逻辑的改革而非仅基于现象的调整。例如,目前房地产仍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居民杠杆率攀升至历史新高,就是极好的例证。应该看到,过去的问题不止是杠杆高低、房价高低,而是政策不透明、规则及利益攸关方不透明。房价刚一跌就忙着去“救市”,生怕危及地方利益。行政干预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刚性结果,却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儿,导致改革刚刚有成效,就爆发各种“恐慌”。股市跌了两天,就说是“股灾”,汇市跌了两天,就说是“汇灾”。

行政干预的最大好处是强力,但同时往往罔顾市场规律,甚至出现旨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但过于心急,却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过分追求结果,往往会在前期拼命加码,导致矫枉过正,待政策影响显现时,又使劲儿反向狂打方向盘,造成政策总是“过猛”,难以“稳”,也因此改革反而功亏一篑,难以“进”。

究根结底,还是罔顾市场规律。“去杠杆”应是—个厘清“加杠杆”逻辑,从而让行政力量让位于市场,让市场规律更适当发挥作用来均衡杠杆的努力。比如有人说,紧缩的时候小企业更受苦。可试想,宽松的时候,难道不是大企业更得益、小企业仍被“挤出”?“有阳光”的时候,燦烂的难道不仍然是如房地产等相关行业?这背后难道不仍然是利益集闭相关的明暗规则作祟?

经济调控中屡屡出现悖论,其实不是经济规律不尊重我们的意愿,而是我们根本没有遵循经济规律。宽还是紧,加还是减,本来不是问题。但行政没摆正位置,政策制定方和政策受益方都依靠太长的行政之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不是在熨平市场,而是在加剧市场扭曲,导致政策往往从对冲变成同向,结果发生去杠杆应适当宽松与不紧缩根本不可能去杠杆的悖论。

有人担心中国经济的未来。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是否已经失去了继续发力的引擎?应该看到,可供中国长足发展的动力其实还很充足。所谓人口红利的减弱,没有看到中国经济本身的转型升级也在带来对人口的新要求,一种红利退去,另一种红利兴起。中国人的能动性远远没有被发掘完全,在他们创造价值的动力上的杠杆还远远没有加上。各种行政力量与市场的不匹配,事实上挤压了居民的消费,挤压了企业的空间,也未能充分发挥人民想要创造财富、获得财富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不能低估转型期带来的“痛”,也不必高估要过的“槛”。改革要有决心,也要有恒心和耐心,切忌仅仅对现象性结果求快心切,而是应该坚定顺应潮流、消除扭曲,释放更大的市场化红利,只有这样,才能让市场中海量的个体更加踊跃,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仍可期待。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猜你喜欢
红利杠杆行政
论行政和解中的行政优先权行使
降杠杆引发股指冲高回落
从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谈行政行为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
浅析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行政不作为的概念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