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2018-07-25 10:24李玉青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

李玉青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繁荣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繁荣群众文化的举措。

【关键词】 繁荣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基层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际上是让文化建设惠及基层的百姓,以文化社会功能创新群众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彻底改革群众文化旧的体制和模式,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寓教于乐的形式去创新群众文化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宣传服务机构的工作者,在开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繁荣群众文化。《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與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这是在新世纪阶段,发展繁荣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殷切期望[1]。

1.繁荣群众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1.1基层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基层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因素。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先进性,成为当代基层文化闪亮的标志。

1.2繁荣群众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群众文化的繁荣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才能达到为和谐社会服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努力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只有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才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有所变化,不良的社会习气才能摒弃,其文化的先进性才能彰显[2]。

1.3繁荣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

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求,还要有精神需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其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的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近几年,党和政府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组织专业人员为群众提供思想进步、宣传科学、内容健康、寓教于乐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下乡,深受群众好评。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培养“乡下文化”,努力形成文化再造机制培训基层骨干,注入新生活力。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快乐、美满和幸福。

2.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

2.1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体系不全,文化人才匮乏

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基层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摊子”;基层群众文化设施难以立项;乡镇文化站基础薄弱;文化专干待遇不落实,专职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管理体制不完善,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农村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样的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

2.2文化产品不足,文化生活贫乏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的文化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供给不足。

2.3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虽然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明显改善,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的消费支出来看,首要的是盖房子、看病;其次是子女读书及日常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农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没钱去享受。

2.4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不够

有一些地方没有把群众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不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一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软目标”或“缓事缓办”任务,其它工作一忙,就把文化工作搁置一边。二是表面上看重文化,却只是热衷于搞短期效应。有些基层文化单位,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工作举步维艰,时时陷入困境。

3.繁荣群众文化的举措

3.1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群众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从体制上讲,公益文化事业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出能进、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机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农村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

3.2整合资源,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目前来看,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及乡镇文化站。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览、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教育、书画摄影、体育和青少年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等。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坚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扶贫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变送为“种”[3]。

3.3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打造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的精神产品

一是要提供大量農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育,努力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它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服务。五是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3.4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从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实力,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应该说是可以的。

3.5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的顺利实施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责任。一是要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二是要真正做到“五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各级党委政府既要贯彻落实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一些相配套的优惠政策,保证农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实惠。

参考文献:

[1]丁爱华.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繁荣群众文化之议[J].财经研究,2013(8).

[2]白玉梅.通过繁荣群众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J].企业家天地,2011(11).

[3]张有才.繁荣群众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J].视点,2009(5).

猜你喜欢
基层群众文化
基层群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论文化志愿者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关于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