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汉语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

2018-07-25 11:35张岩薄彤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张岩 薄彤

摘要:中医汉语教学近年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其中词汇教学处于基础地位。本文以中医汉语词汇中的观念文化词汇为例,从文化的角度探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一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中医汉语词汇,二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语学习具有显著的刺激辅助作用。

关键词:中医汉语;观念文化词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092-02

中医学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医学,在中医汉语这一专门用途汉语中,词汇教学处于基础地位。但中医汉语词汇却有其独特之处,即中医汉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除其自身的中医含义外,还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很多文化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学习这些含义,不仅能使留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加强中医词汇的学习记忆,并且对中医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促进意义。

本文以中医汉语中的观念文化词汇为例,从文化角度探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一则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中医汉语词汇,二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语学习起到刺激辅助作用。

一、语料来源介绍

本文将所研究的语料限定为中医汉语词汇,即留学生在中医专业学习前的预科阶段所学习的汉语词汇,其中不仅包括中医专名术语,还有大量的中医专业辐射用语。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词汇的中医文化内涵并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因此从现有的留学生用中医汉语教材中选取语料,对实际教学更有针对性。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本文选取了两套教材的词汇作为语料库。一是《实用中医汉语》(基础篇&提高篇),这套系列教材包括两个等级共六册书,由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国内近十所中医院校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编写,2010年3月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遵循对外汉语教学规律,并且关注对中医文化的讲解,创造了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二是《中医汉语综合教程》,该教材由北京语言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共同编写,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注重中医文献的严谨性与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这两套教材都是目前国内中医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选择这两套书使得词汇的筛选更具有典型性,同时能够保证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更加具有权威性。

二、观念文化词汇界定与分类

“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依据以上阐述,本文筛选的此类词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反映中医哲学思想的词汇,如:“阴阳”“五行”等。具体文化内涵分析如下:1)五行。五行学说是古代自然哲学。在医学上用五行阐述五脏之间的关系。2)阴阳。中医以阴阳解释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否则就会引起疾病。3)天人合一。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和人类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认为天意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两者合为一体。4)因时养生。人体应当顺应自然界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才能健康长寿。有春捂秋冻、春夏养阳等因时养生的做法。

2.医德伦理观念的词汇,如:“大医精诚”“一视同仁”等。具体文化内涵分析如下:1)大医精诚,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篇,赞誉医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2)一视同仁,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篇,医生应当不论病人富贵贫贱、年长年幼、美丽丑陋、愚笨聪明等,都应同等看待。3)有贵千金,孙思邈提出“人命之重,有贵千金”。形容医者仁心,对待生命的态度。将生命与黄金作比较,生命的价值远超过黄金。

3.病症治则等中医知识词汇,如:“晦暗”“头痛”“上火”等。具体文化内涵分析如下(“a”表示中医文化内涵,“b”表示现代汉语常用义):1)歇斯底里。a.中医里为癔症的别称。b.“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2)头痛。a.凡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头痛。b.“形容感到为难或讨厌。”3)上火。a.中医指人体的阴阳失衡后出现的阳亢内热证。b.“发怒。”4)晦暗。a.中医阴病症状表现之一,通常为色泽晦暗。b.“形容天气昏暗或心情暗淡。”5)病入膏肓。a.古人把心尖的脂肪叫做膏,把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叫做肓,都在人体深层,是药力难以达到的地方。病入膏肓,即病情严重,病灶达身体深处,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b.“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6)闻。a.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b.“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用鼻子嗅。等。”7)开窍。a.又称开闭。治疗邪阻心窍神志昏迷的方法。b.“①(思想)搞通。②(儿童)开始长见识。”8)良药苦口。a.对人有好处的中药汤剂往往喝起来很苦,但是它们能治疗疾病。对于病人而言,能忍受住苦味,才有可能减轻疾病。b.比喻做事情要承受一定的痛苦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9)三折肱为良医。a.多次折断手臂,就要多次去医院治疗,时间长了,病人也学会了治病,成了医生。b.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深。10)治病求本。a.中医治病原则,究病之根本而治而非简单治表征。b.现形容做事情要抓住本源。

4.体现中医“药食同源”思想的中药词汇,如:“大蒜”“生姜”等。具体文化内涵分析如下(“a”表示中药药性含义,“b”表示日常饮食含义):1)莲子。a.“睡莲科植物莲的种子。甘、涩、平。入心、脾、肾经。养心益肾,健脾止泻。”b.日常饮食常用做莲子粥等食物。2)大枣。a.“鼠李科植物枣的果实。甘、温。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b.日常饮食常用做粥或糕点。3)大蒜。a.“百合科植物蒜的鳞茎。辛、温。入脾、胃、肺经。解毒、健胃、杀虫。”b.日常饮食最为常见调料品之一。4)菊花。a.“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甘、苦、凉。入肺、肝经。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b.日常饮食常用于食物佐料、菊花茶等。5)核桃仁。a.“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甘、温。入肺、肾经、温补肺肾,润肠通便。”b.日常饮食中常用来制作糕点或零食。6)生姜。a.“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辛、微温。入肺、脾、胃經。发表、散寒、温中、止呕。”b.日常饮食最为常见的调料品之一。

三、观念文化词汇教学策略

1.比较法+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反映中医病症特点、诊疗手段等专业词汇的教学,如“头痛”“开窍”,作为中医专业词汇,其含义主要指称临床症状,即词汇的字面本义。但是在日常用语中,这两个词所反映的则是一种引申义,和本义差别较大。运用“比较法”可以直观地呈现两者的异同,对中医专业含义具有烘托突出的作用。

在理解词汇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专业交际任务,模拟医疗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际应用中医临床词汇完成望闻问切、辩证论治、方药配伍、针灸推拿等临床用语交际任务。

2.发现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顿悟”,即改变传统的通过练习与强化来形成反应的方法,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在头脑中构造认知结构。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蕴含中医哲学思想等抽象概念的词汇教学,由于这类词汇含义层次感较强,运用这种教学法可以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对词汇进行认识、理解。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对所学词汇内涵进行探索、发现,有利于学生自身对中医哲学思想框架进行构建,有助于理解、记忆。例如:在讲解“阴阳”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先从生活中寻找用“阴”和“阳”表述的事物,在学生对“阴阳”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阴阳”的表层文化含义进行总结说明。最后,教师重点讲解“阴阳”的深层文化含义,即中医文化含义。此外,“病入膏肓”一词在讲解时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首先,教师布置课前预习,安排学生阅读“病入膏肓”的故事并总结成语释义,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自主探究“病入膏肓”在生活中的其他使用方法和辐射含义。

四、结语

本文将语料库中关于中医观念文化的词汇筛选出来,进行分类。根据词汇类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中医汉语词汇,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语学习具有显著的刺激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江蓝生,谭景春,程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