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雪
有着“高颜值、高学历、能力强”美誉的李小姐担任一家公司的艺术总监,薪水待遇令同龄人羡慕不已。可是近来她却浑身不舒服,整天加班忙不完的工作,使她心烦意乱,深感疲惫不堪。她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于是她辞去了这份工作,来医院就诊。心理医生告诉她,这是职业耗竭所致。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曾创立了耗竭诊断量表,将耗竭定义为:“由于个体的价值、尊严、神经和希望的衰退而对灵魂造成的一种腐蚀。”换句话说,职业耗竭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持续应激源,尤其是工作中的人际应激源所导致的一种负性精神状态。
职业耗竭包括3个症状。一是情感衰竭,筋疲力尽;二是人格解体,冷漠疏离,玩世不恭;三是缺乏成就感,自我效能低下。
具体来说,生理症状包括疲劳、疼痛、消化系统症状和体重变化、失眠问题。情绪心理症状包括焦虑抑郁、易怒、自卑、缺乏自信、悲观绝望,甚至萌生自杀想法,以及认知功能减退。行为症状反映在人际关系不良、不愿社交、家庭关系危急、工作质量下降、频繁更换工作或辞职,甚至依赖烟酒、咖啡因、药物等自我麻醉或自我伤害等。
可以说,职业耗竭体现在各个行业轻重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卫生行业相比其他行业职业耗竭程度更突出。全国一项对10个省市1537名医生的调查显示,所处医院级别越高,医生职业耗竭越严重,其中三级医院耗竭程度较重的医生比一级医院多12.8%。另有统计表明,美国医生职业耗竭发生率在50%以上,是其他行业的2倍。
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耗竭应及时纠正,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对医疗安全、医疗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因为职业耗竭持续的慢性压力会导致大脑退化,会对参与学习和记忆活动的神经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而其所产生的应激效应会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馈调节通路,导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减少,使人的大脑退化。由此看来,坊间传说的“工作太累了大脑会崩溃”“人会变‘傻”,也许有它的道理。
转变思维 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压力,要学会转变思维,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尽管工作十分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这是改变行为的基础。
睡个好觉 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恢复体力、修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式,良好的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力,增强免疫力。睡眠对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极其重要。
健康饮食 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饮食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防病祛病。所谓食补,就是食物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规律运动 相比于其他的预防手段,科学规律的体育运动是预防治疗职业耗竭起效最快、最经济、最为通用的办法。运动可以优化睡眠,释放或缓解各种压力,改善和恢复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释放多巴胺、内啡肽、BDNF等“快乐因子”,也能提高认知功能。
适度社交 只有通过交往去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同他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创造“人和”的境界,保持好的心境,逐步走向理想的彼岸,最終实现人生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采取上述方法仍然不能消除职业耗竭症状,那就需要进一步看心理精神专科门诊。待医生明确诊断后,再给予规范的药物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