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年级小学数学计算低效的原因和策略

2018-07-25 11:35颜乌钿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竖式两位数算式

颜乌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096-0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在一些简单的计算上出现失误。以下将针对中年级学生计算率低的原因和策略方面谈谈几点思考。

一、计算低效的原因

1.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计算的原理和算法。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没有真正掌握计算的法则和方法,因此到了中年级,知识不扎实,在加上遗忘的速度快,因此就在计算学习上显得比较吃力。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或者小数乘除法的时候,有学生由于乘法口诀不够熟练而出现计算上的失误。还有学生对20以内数的加减掌握不牢固,而在计算上用时太长或者频频失误。

2.感知上的错觉。中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关系,出现思维定势,感知特点比较笼统。在计算的时候往往受到算式某一部分的刺激,而没有从算式的整体来把握,分析。比如125-125÷5,学生在计算该问题时,很多学生会先运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结果得到0。还比如在计算13.5+6.5×12的时候,学生由于受简便运算的影响,希望能凑出整十数来,因此主观上会将13.5与6.5加上括号并将其相加,得到整十数20,再将20×12。其实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但有时会受感官的影响,由于13.5与6.5相加刚好等于20,这个数对于学生的刺激太强烈,因此学生忽略了运算法则。或者会出现运算符号或者数字的错看。如把“69看成96”,把“+”和“×”混合等。

3.计算速度过慢,耗时太长。有些同学平时在计算上的练习较少,或者是虽然明白算法和算理,但是不够熟练。比如有的四年级学生现在还在用掰手指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虽然他也能算得出来,但是随着我们运算上的多次练习,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应该是要烂熟于心了,可见有的同学在计算上的强化还不够。对于乘法口诀也是一样,有的同学虽然记得,但是不够熟练,无法马上回答出乘法表里算式的得数。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到计算的速度。

此外,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注意计算上的细节。如数位没有对齐,满几十没有进几等等也是导致计算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1.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的思想,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指挥着情绪和行为。学生对计算不够重视,往往容易出现应付的心理,因此,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计算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生活进行联系,将计算充分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引起学生对计算的重视。

2.掌握正确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在新授课中,要讲清算理和算法,讓学生对算理和算法有较清楚地认识。能结合旧知实现对新知识的迁移。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比如23×56,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因此,学生会想到用拆分法,将23拆成20+3,然后20×56=1120,3×56=168,然后1120+168=1288。而学生上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使用拆分法,拆23;使用拆分发,拆56;竖式计算。有的教师就会直接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种更简便,更好。然后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回答。其实如果我们细看,会发现竖式实际上是由拆分法演变而来的,竖式计算的第一步,就是讲56个位上的6×23,第二步是由十位上的5×23,结果从十位写起。这正是拆分法。因此不应直接就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简便,而应让学生认识到实际上这三种方法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上有所区别,而这三种书写形式以竖式计算较为简便。

3.坚持训练,强化运算能力。对于中年级学生,可以每天坚持做5-10道的计算题,可以是口算、估算、竖式计算,混合运算、或者简算。题目的选取可有两种,一种是专门训练,另一种是交叉训练。笔者认为可先进行专门的训练再进行交叉训练,这样更能起到强化作用。

4.渗透验算的重要性。验算是检验学生计算准确性的有效工具。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提高运算准确性的好帮手。虽然教材中对验算没有特别强调,但是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对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和运算准确率的提升是有较大好处的。现阶段很多学生都是因为题目中要求验算而验算,有时候明明验算完证明结果是错的,还是把错的写上去,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验算的意义所在。因此,在平时教学计算的过程中,不止要让学生明白验算的方法,还得让学生明白验算的目的及重要性。

5.总结错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校对计算的结果时,学生往往一看结果不对,不管错在哪里,就拿起橡皮全部擦掉,然后重新计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先学会观察发现错误,然后才是改正错误,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当计算出现问题时,可适时引导学生先观察自己的错误出现在哪里,从哪里开始改起。比如:在计算乘法竖式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同题型,如112×34,108×56,170×12等,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题目呢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错误较多的题型进行记录,然后比较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式子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和异同点,做出总结。再比如,学习运算律的时候,针对不同题型,如125×15×8,25×32×7,95×17+5×17,104×26-26×4,25×41等类型的题目也可让学生进行记录,对比和比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分析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计算也会有较大帮助。

6.注重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计算习惯。良好的学习和计算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应该时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楚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字和每一个运算符号,避免出现写错题等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让思维与行动同步。其次,良好的书写习惯。强调学生书写的整洁性、格式的规范性、计算的准确性,灵活性。最后,养成打草稿的习惯,草稿上的书写干净,工整,有助于学生后面进行检验。

总之,计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防止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计算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运算能力。

猜你喜欢
竖式两位数算式
竖式趣题
巧算两位数加法
竖式填数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错误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