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肖桂华
南京市栖霞区位于南京主城东北部,总面积395.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79万。201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2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南京市前列。近年来,栖霞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要求和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驻区科教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建设仙林科技城,着力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平台-资本-环境共融共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环境,创造性地对要素链、产业链、载体链、人才链和资金链“五链”进行统筹安排,通过推动三圈融合、校地结合、产业聚合、要素组合、市场撮合“五合”发展,深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栖霞区作为南京市重要的科技创新主战场、策源地,具有特殊区情,区域内既有位列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十强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的仙林大学城。因势利导,推动行政区、开发区、大学城的三区联动,实现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开发区产业圈的“三圈”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科教创新圈:仙林大学城拥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8所驻区高校、20万师生,拥有3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5个博士流动站,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市第一,依托大学城的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向科技城转型,共建60多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超过55件,南京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被授予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综合指标连续四年全市第一。
科创孵化圈:栖霞区近年来累计建成各类科创载体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近500万平米,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紫东创意园与腾讯、游族网络合作打造2万平方米“腾讯众创空间”;金港科创园与飞马旅共建1.4万平方米“飞马旅金港5i空间”。创新推行“孵化+投资+产业”新型模式,建设以COCOSPACE、麦腾等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孵化器。目前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1家。
产业加速圈:主要指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组成部分,集聚了新型显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未来产业。其中,新型显示产业产值1500多亿,占全球的1/8的产业规模,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百亿,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近80亿元。
“三圈”融合战略充分整合了大学城的科教人才优势、行政区服务配套优势和开发区的产业集群优势,做到了大学城创新圈供给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和宜居生活,行政区孵化圈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完善政策、资金、服务、配套等加速创新成果孵化培育,开发区产业圈聚力企业规模发展、完善企业集群,实现了创新要素的有机叠加和耦合发展,走出了具有栖霞特点的“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产业化在开发区”的创新路径。
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龙头,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让高校科技创新资源走出校园,探索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路。
一是努力创新校地合作互动机制。创新组织领导体系,联合仙林大学城18所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仙林科技城发展联盟,定期召开联盟理事会,协调会商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科研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创新创业重点项目、高企培育政策等重点工作。制定并实施《仙林科技城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高校院所科技大走访活动,建立区领导对接高校联系点制度,19名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对接22所高校,区相关部门、街道、园区精准对接驻宁高校100个院系专业和4所驻区科研院所,形成校企、校地、校园点对点和常态化对接机制,实现了全面收集、发掘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项目和成果的目的,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校地人才跨界流动,依托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栖霞团六批66人次作为校地合作的联络员、组织员,助推校地合作。遴选10名优秀企业家到南大、东大等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引导支持15名高校教授到三宝科技等企业担任科技副总,40名高校青年博士到企业一线创新创业。
二是着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2017年以来,积极落实市委提出的“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高水平科研平台,按照“人才科研团队+转移转化平台公司+产业链项目公司+产业基金”四位一体合作模式,新建了一批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共建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引进、孵化了中科煜宸、牧镭激光等30余家光电领域高科技公司,涉及激光材料、激光器、激光加工装备、3D打印及制造、软件设计等领域形成了完整激光产业链,2017年孵化企业销售总额达4亿元。引进了图灵奖唯一华裔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领衔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今年4月份签约落地,到目前已有在孵项目12个,另有清华大学张钹院士领衔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以及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领衔的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签约落地。全区累计签约新建新型研发机构32家,已孵化科技型项目和企业近百项,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龙头。
三是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投入近15亿元先后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近8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95家。围绕南京大学的国家级“双创基地核心区”,利用南大科学园1万多平方米研发办公楼,布局南京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枢纽区,并同步建设了总部大楼、科技成果转化大楼、科创之星大楼、文创和双创服务大楼;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南工院智能制造中小微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作。同时在高校院所集中的文澜路启动“双创大街”建设,利用高校沿街的“金角银边”闲置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空间,已首批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科技园区6.5万平方米,大力推动政校院企各方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围绕产业抓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速布局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是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联盟。围绕区域第一大主导产业新型显示,以中电熊猫、乐金显示、LG新港、夏普电子、瀚宇彩欣等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建设了“江苏省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遴选激光光源技术与器件、激光智能制造、新型发光技术与器件等方向的50余项立项支持,重点支持光电及激光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引进,以及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目前,栖霞区液晶显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领先地位,占全球的1/8,先后获批为“国家火炬南京新港光电及激光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新型显示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二是以高新产业开发区为载体,培育高科技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整合产业发展载体,成立新港高新园、栖霞高新区,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政策服务,构建“一区多园”一体化发展格局。瞄准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以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的中国(南京)智谷,目前,已集聚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顶尖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地平线机器人、京东城市(南京)、拜腾全球总部等人工智能企业200余家入驻,高层次人才及研发人员1000余人,产业规模近80亿元,努力打造中国AI产业新地标。
三是以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推动产业向“高、精、尖”攀升。围绕主导产业,聚焦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近年来,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的“高性能轻合金激光熔融堆积3D打印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等15个重大项目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1.67亿元。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的“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陵石化参与完成的“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项目、中建八局三公司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力学实验与发射测试场房建造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艾博光电的“融合式光纤传感系统及其在重大装备安全监测中的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家科技型企业成功登陆A股主板、27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通过科技政策引导、科技金融支撑、科技中介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努力打造创新氛围最浓、创业成本最低的地区。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大力推动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若干政策的宣讲和落实。开展政策宣讲“百千万”行动,设立政策咨询和办理的绿色通道。围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等“1+3+1”科技政策,强调了高校科技成果、高校科研产业化平台和高校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今年全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增至2亿元,到目前为止已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创业人才争取、兑现资金扶持5000多万元。
二是强化金融支撑。围绕构建“投、融、担、贷”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仙林高创中心基金产业集聚区,引进基金项目,撬动民间资本,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型研发机构提供金融支持。联合赛富资本、建信资本、南京银行等国内知名基金企业和银行,共同设立规模45亿元产业发展母基金,先后在医药、医疗、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等优质领域投资98个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通过“苏科贷”、“宁科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股权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渠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融资合作,2016、2017两年累计420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科技贷款近20亿元。
三是强化人才引领。建立“引才、育才、用才”的人才服务体系。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出台《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若干办法》,解决高层次人才人才公寓、配偶就业、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后顾之忧,提供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或购房补贴,储备人才公寓1200套。目前全区集聚诺贝尔奖得主3人,院士38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创业类69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100人,“创业南京”英才高层次人才计划512人。建立科技创业人才“1+4”综合服务平台,举办创业训练营,成立创业导师团,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分类指导。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精准发力,绘制《栖霞区产学研合作地图》,实现重点产业与人才的精准匹配。
四是强化科技服务。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中介保障体系,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高校院所开放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创新资源,建立了“全区科技型企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与赛伯乐绿科、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围绕成果转化、高企培育、投资基金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国际创新社区。建成集信息服务、代理、许可、转让、质押融资、IP保护等功能于一体完善的专利服务体系,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5家高校和20家创新型企业、服务机构成立南京栖霞高校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知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南京站、南京专利导航光电产业发展实验区等各类知识产权服务载体。
采取第三方外包全市场化运营方式,联合国内知名的科技中介服务商-科易网,按照“互联网+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的要求,打造“线上+线下”栖霞区技术转移市场(“霞科行”平台),并以此为龙头,加快建设完善区域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市场化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16-2017年,全区促成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230个,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3亿元。
栖霞高新区紫东国际创意园
一是打造技术市场平台。创新采取“搭建一个线上技术转移交易平台”、“建设一处线下技术转移服务大厅”和“构建一套市场化运营体系”打造区域技术转移市场,建设集评估、发布、查询、撮合、交易、路演、中介、金融于一体的区域技术转移一站式服务综合体。“线上平台”包含PC端和移动端两大网上服务平台,可实现从资源聚集与加工、技术供需多层次对接、技术交易价格快捷评估到技术交易履行服务保障的网上交易服务,并实现成果转让、技术合作、实验室开放共享的综合服务功能。线下服务大厅,总面积1000平方米,聚集知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0家,提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人才、技术对接、科技评估、科技金融、项目路演等一站式科技服务。
二是构建市场支撑体系。成立了由19所高校院所参与的栖霞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在市场内已建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8家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并挂牌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地方工作站、江苏省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栖霞分中心。通过联盟组织,征集亟待转化的科研成果,建立了“科技成果项目库”、“高校院所专家库”和“高校科研平台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四大数据库,组建了“企业科技专员” “企业科技副总”“高校科技联络员”“专业技术经理人”四支队伍近500人。
三是释放科技市场活力。组织“高校企业行”、“企业高校行”、“成果对接交流会”等多层次、多元化产学研交流和技术转移活动。先后举办“2018交叉智能前沿峰会”、 “中国人工智能峰会”、 “创栖霞”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活动以及高端主题论坛,进一步激活创新创业氛围,释放科技市场活力。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开展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持续开展知识产权“护航”“闪电”等执法维权专项行动,查处各类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案件160件,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栖霞区将紧紧围绕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样板区建设目标,进一步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投身创新名城建设,对标全球影响,突出产业竞争,强化要素集聚,提升人才创造,以更高水平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打造创新企业和高端产业创新集群,构建竞争力更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在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中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