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俊鑫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猪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猪瘟发病原因复杂,周期短,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猪场数量逐年增加、生猪出栏率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猪场饱受猪瘟折磨。
本文对猪瘟的流行情况、感染途径、临床与剖检症状、病理分析、治疗方案、防控方案、免疫失败原因7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世界范围内以温和型猪瘟为主,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散发性流行。通常3-4年一个周期,疫点显著减少,且多局限于所谓的“猪瘟的不稳定地区”的散发性流行。但近几年在我国又出现了猪瘟的反弹现象,表现出既有区域性大流行又有零散式发生,既有高死亡率的急性症状,又有顽固的持续发生的温和性症状,使疫情倍显复杂。
出现了所谓非典型性猪瘟、温和性猪瘟和无名高热。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无特征性病理变化,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并出现了猪瘟的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等。带毒母猪既可以发生垂直传播,其垂直传播率可达45%-100%;也可以发生水平传播。带毒公猪也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可通过交配或精液垂直传播给仔猪,造成仔猪的先天性感染。
猪瘟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大多数以空气为媒介,也有肉体接触传播病毒,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隔离、消毒、饲养操作不规范,如小型企业在使用饲养器皿、注射接种以及草料的发放过程中共用一套工具,极容易把外界病毒间接传染猪群。贪图便宜购买不同厂家、不同接种育苗的猪崽,这种不规范的引进方式,给日后的猪群健康带来隐患,特别是未经鉴别出来的猪瘟潜伏期幼崽,会把猪瘟病毒传递给整个猪群。
直接接触感染包括蚊虫叮咬感染、肉体接触感染、胎盘垂直传染。首先,有些病毒存在于各类飞虫蜱虫体内,通过蚊虫叮咬过程,经过血液直接将病毒感染给猪,猪感染这种病毒之后经过尿液、粪便唾液传给其他群体。其次肉体接触感染,一些小规模养殖场,没有单个圈舍饲养,只是包个山头散养,这样的猪群猪瘟防控措施不完善,容易受到病疫威胁。最后一个直接感染途径就是胎盘垂直传染,也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一种传播途径,在不良交配过程中,不管是种猪还是母猪,有一方携带猪瘟病毒,在交配之后都会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下一代猪苗,令仔猪存活概率大打折扣。
多发生于未用疫苗免疫或免疫失败的猪,急性发病的猪体温高达41-42°C,稽留不退,病程可持续1-2周,猪嗜睡、怕冷、眼睑出有黏液分泌物、便秘及腹泻交替,大便带血,嘴角有腥臭唾液,皮下组织先出血,如耳朵下、肘窝处、尾巴端,都有明显出血点;
慢性发病的猪,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行走无力,便秘及腹泻交替,皮肤上有小出血点及出血斑,指压不褪色,耳朵、尾巴干性坏死。病程可达个月以上,形成“僵猪”。
常见于猪瘟预防接种不及时的猪群和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临床症状轻微,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典型,病程长。便秘,粪便呈紫黑色,食欲减退或废绝,表情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全身发抖,行走无力,眼有多量粘液,结膜苍白,有散在出血点,两耳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口腔粘膜出血,肛门松弛。母猪出现不孕、流产、产死胎或产木乃伊胎儿。新生胎儿衰弱,吃奶无力或不吃奶,拉稀,重者陆续死亡。用疫苗免疫时,也不产生抗体,增重缓慢或形成“僵猪”。
经解剖发现,猪的肠道溃烂,脾内出现黄色黏液,肾脏坏死,肝脏有紫色瘀血,身体肌肉组织内部有不同程度的溃烂肿胀,这样的猪整个五脏六腑均出现器官衰竭,心脏隐隐出血,肝脏呈蜂窝状,胃和肾出现黑色泡点。
对没有明显症状的猪用猪瘟高免血清2倍量注射。对已发猪用猪瘟高免血清4倍量注射;猪瘟发病率为血清肌内注射量的4倍;氨苄青霉素与VB1混合后肌肉注射。同时在饮食中加入土霉素喂养,有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并改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元素的含量,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病死猪做焚烧后深埋处理,养猪场外环境用3%热碱水消毒1次/2d,舍内用双季胺盐酪合碘1000倍稀释,每日消毒1次,连续3d,间隔1d后,再连续3次。对饲养用具集中消毒,粪便集中堆放发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