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威
猪疥螨病,俗称猪疥癣、癞,是由猪疥螨虫寄生在皮肤内而引起的猪最常见的体外寄生虫性皮肤病,对猪的危害极大。在我国养猪场几乎都有猪疥螨感染,由于处于持续性的剧痒应激状态,导致种猪消瘦,商品猪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严重降低,猪光吃不长,逐渐消瘦,甚至死亡。由于呈现一种慢性、消耗性的过程。
2009 年实习的养殖场饲养的体重在12~15kg的125头仔猪,先有十几头发病,后增至几十头。患猪经常在墙角、饲槽等粗糙处蹭痒,致使猪毛脱落、皮肤变厚、干枯,形成结痂、皱褶和龟裂,病变由眼、耳周围开始,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及四肢。严重者食欲减退,日渐消瘦,精神委顿,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死亡。确诊为猪疥螨病,实施药物治疗数日后,病猪痊愈。
皮肤过敏反应型最为常见,又最容易被忽视,常见于乳猪和保育猪;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以春夏交季、秋冬交季较为严重,病猪常在墙壁、猪栏、圈槽等处摩擦病变部位,造成局部脱毛。寒冷季节因脱毛裸露皮肤,体温大量散发,体内蓄积脂肪被大量消耗,导致消瘦,继发感染严重时,引起死亡。过度挠搔及擦痒使猪皮肤变红;组织液渗出,干涸后形成黑色痂皮。由于发痒,影响乳猪与保育猪的正常采食和休息,并使消化、吸收机能降低;猪疥螨感染严重时,造成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增厚,造成猪皮肤的损坏,容易引起金色葡萄球菌综合感染,造成猪发生湿疹性渗出性皮炎,患部迅速向周围扩展到全身,并具有高度传染性,最终造成猪体质严重下降,衰竭而死亡。
皮肤角质化过度型有时称为猪慢性疥螨病,主要常见于经产母猪、种公猪和成年猪。
随着猪感染疥螨病程的发展和过敏反应的消退(一般是几个月后),出现皮肤过度角质化和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猪皮肤变厚,形成大的皮肤皱褶、龟裂、脱毛,被毛粗糙多屑,常见于成年猪耳廓内侧、颈部周围、四肢下部,尤其是踝关节处形成灰色、松动的厚痂,经常用蹄子搔痒或在墙壁、栏栅上摩擦皮肤,造成脱毛和皮肤损坏开裂、出血。经产母猪及种公猪皮肤过度角化的耳部,是猪场内螨虫的主要传染源。
病料采集剪毛后选取病变部与健康部交界处刮取皮屑,手持凸刃刀片,酒精灯火焰消毒,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刮取皮屑,至皮肤轻微出血。
刮下干燥皮屑放于下部衬以黑纸的培养皿上,在日光下暴晒,经30~40min后,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可见在黑色背景下有白色小点,即虫体。
刮下皮屑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煤油,覆以盖玻片,搓压盖玻片使病料散开,显微镜下观察。成虫身体呈圆形,似龟状,背面隆起,腹部扁平,黄白色,躯体前方有一假头,腹面有4对短而粗的足。
适用于病料中虫体数量较少而要提高检出率的情况。取较多病料,置于试管内,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夜(亟待检查时可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数分钟),皮屑溶解,虫体自皮屑分离出来,自然沉着于管底。弃去上清液,取沉渣检查。
将病料浸入40~50℃的温水里,置恒温箱中1~2h后,将其倾入表面皿中,解剖镜下检查。活螨将在温热作用下由皮屑内爬出,集结成团,沉于水底部。
将刮取的干病料放于培养皿内,加盖。将培养皿用40~50℃的温水杯加温10~15min后,将皿翻转,则虫体与少量皮屑粘附于皿底,大量皮屑落于皿盖上,取皿底检查。皿盖可继续加温,再过15min后,仍可有虫体粘附于皿底部。
首先皮下注射1%的伊维菌素,每10kg体重注射0.3ml,切忌不可超量使用。其次再用2%敌百虫稀释液,全身药浴或喷雾治疗。务必全身都喷到;连续喷7~10 d。并用该药液喷洒圈舍,以消灭环境中虫体。最后涂擦自配软膏(杀灭菊酯与凡士林,1:100比例配制)。因为药物无杀灭虫卵作用,根据疥螨的生活史,在第 1次用药后7~10d,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第2次治疗,以消灭孵化出的螨虫。
如果是疥螨和金色葡萄球菌综合感染的猪只,除了按照上述方法治疗外,同时配合利巴韦林、青霉素类药物粉剂,与2%的水剂敌百虫混合均匀后,进行全身外表患处的涂抹,每天涂抹 1~2次,连续使用 5~7 d。
每年春夏、秋冬交季时,对全场进行2次以上体内、体外彻底驱虫工作,每次驱虫时间连续5~7 d。螨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要重视杀灭环境中螨虫。患病公猪通过交配传给母猪,患病母猪又将其传给哺乳仔猪,转群后断奶仔猪之间又互相接触传染。要加强防控与净化相结合。对全场猪群同时杀虫。驱虫过程中,环境驱虫以及猪使用驱虫药后的7~10 d内对环境杀虫与净化,才能达到彻底杀灭螨虫的效果。环境杀虫,可用1:300的杀灭菊酯溶液或2%液体敌百虫稀释溶液,彻底消毒猪舍和用具,以彻底消灭散落虫体,粪便和排泄物采用堆积高温发酵。
综上所述,本病虽不是烈性传染病,致死率也不高,但本病普遍存在,减缓猪体重增长,甚至引起消瘦,影响经济价值,本病高度接触传染特性,又使得本病蔓延迅速,应该引起广大养殖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