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斌(湖南 郴州)
画家易红林
易红林,四川巴中人。2016年毕业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国画专业,2017年8月,到湖南郴州创办了晟忞中国画工作室。2015年(在校)《迢迢西域情》等两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画展;2016年大学毕业后在小学任教,课余创作《须记年华》等6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四川美协主办的画展;2017年在郴州市北湖区创办晟忞中国画工作室后,《祈祷》《墨韵问道》《梵音涟漪》(此3幅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等9幅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协、中国画学会主办的中国画展。
近日,我到郴州市乐仙西路乐仙小区旁的晟忞中国画工作室,观赏易红林的水墨山水画,总有一种融合古今中西,弥漫空灵、静远、诧异气息,虚无而又净化灵魂的意象美,超然当下而又充满情趣。
中国山水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有深厚的积累,但在当代也面临着如何突破前人的法则、建构新的现代形态的挑战。对于易红林来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受条条框框禁锢的勇气以及强烈的探索和求变的欲望。易红林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系),在校期间,就有《迢迢西域情》等5幅作品于2015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画展;2016年大学毕业后在小学任教,课余创作有《须记年华》等6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四川美协主办的画展;2017年7月,他来到郴州北湖区和朋友在乐仙小区旁创办晟忞中国画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水墨山水画创作,有《丝路圣域》《墨韵问道》等9幅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协、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各类中国画展并部分获奖,实现自己艺术追求的蜕变,赢得众多同行的羡慕和赞赏。审视易红林的创作路径,他接受象牙塔式学院派美术的熏陶,明晰中国文化艺术自身的品质与特征,凭着惊人的禀赋和勤奋,所创作的中国画符合中国画传统自身的演变逻辑,他的艺术探索从自然世界走向精神世界,因而他的中国画作品能频频入选、获奖便是最好的印证,这对于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和中国山水画的现代发展,有着现实的启迪意义。
易红林的系列水墨山水画,表现了他的内心情感,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作品题材广泛多样,表现丰富多彩,作者经历了“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过程,从生活中提炼美,然后将其赋予作品,再传达给观者。他的水墨山水画,虽然没有传统山水画中的层峦叠嶂的高远空间,也没有巨岩深壑的山势陡转以及山涧流泉的烟云变幻,但作者以灵变的画笔把当下物象凸现脑际的意象驰骋呈现在画面中。他在创作水墨山水画时,舍弃和颠覆了传统山水画运用勾、破、皴、擦、点、染的技法,为营造山水画立体感觉,选用平常生活积累的杂乱的物象、元素来融合嫁接,大胆巧妙地吸纳西法来取法造化。因而他的作品中,山水、人物、花鸟的元素兼而有之,似是非是,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放大了各种元素符号的国画。所谓美的世界,则是指作品的具体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意蕴和作者的审美情感。画家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厚爱,表现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追求,依照前辈画家的“行万里路”的示范,易红林的足迹踏遍“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苏仙岭,鬼斧神工的万华岩溶洞,充满神奇异怪传闻的王仙岭、骆仙岭,素有“南国草原”之美称的仰天湖。涉水跋山,目注神驰,移步换形,气象万千。湘南大自然壮美雄奇的山川、神奇多变的地貌,涤荡着他的灵魂,激荡着他的胸怀,画家以心观物,有感而抒,将这些景物幻化成心中的物象元素。那苏仙岭顶的屋宇亭台、那飘荡在龙女景区庙宇的梵声、那王仙岭穿山越壑时隐时现的飞瀑鸣泉、那矗立在仰天巨佛上云蒸霞蔚之中的重山轻岚……似有似无地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呈现。这件作品于2017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作品双年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浏览易红林的系列水墨山水画,我特别欣赏他表现“丝绸之路”主题的《梵声涟漪》。“丝绸之路”是中国汉唐之际乃至更早时代,中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交通要道,是中国文化与中亚文化、古印度文化、两河流域乃至欧洲融合与交汇的重要通道,它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2003年,新疆考古队在进行古楼兰国千人墓挖掘时发现了两具女尸,揭开了上下四千年的丝绸古道之谜,显示并证明丝绸文化的惊世骇俗、经天纬地、奇谲诡异的鲜明特征。表现这样的宏大主题,要画出西域意象容易,但要画出这些物象之间的精神内涵却并非易事。他创作的《梵声涟漪》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切入了“丝绸之路”主题,题材、精神内涵、技法技巧等颇具独到之处。作品在形式和表现语言上,墨与彩互映,不仅效果滋润淋漓,而且使画面整体产生了魔幻离奇的况味;佛像符号在构图上极度夸张,简淡得近乎微小的众多人像显现;莲叶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一大片黄色葵杆则在消隐中伸张,在张扬里聚敛;左右画面呼应的庙宇亭台,隐喻着梵声阵阵;画中景则是蓝色虚无的意象。整幅画给人一种在丢弃中却有所获得的体会,就像一场梦,留下的是追忆和消逝的沿路风景,留下的是踪迹,把对丝绸文明、佛教净化心灵、真善美教化功能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技法技巧方面:作者运用了错位、分割、构成、拼贴、透叠等手法,冷暖色调的对比,画面虚实的对比和墨与色的对比。易红林用中国绘画的笔墨,杂糅、融合中西绘画技术方法之所长,表现自己对“丝绸之路”沿途风景及人文地理、文化的心灵感受,形成他独特的样式格制。那些奇特的佛教符号和建筑物、那些平常生活积累的物象,不是应物相形的结果,也绝非在画室里凭空想象而信手拈来,它们是他痴迷于画而迷狂的结果,是对沉醉在梦里境象的固执追忆和大胆抒写,它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而是一幅糅进现代元素意象的水墨山水画。
丝路圣域 国画 易红林
梵音涟漪 国画 易红林
寻觅 国画 易红林
墨韵问道 国画 易红林
祈福 国画 易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