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
【摘 要】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2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循证护理作为患者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并评价患者护理后的心功能分级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而随着现代医疗的不断发展,循证护理也在逐渐被医院管理采用。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使患者的救治时间能够得到合理利用[1]。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24例患者;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为56-7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8.4±7.6)岁;而实验组中包括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为55-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7.6±8.2)岁;两组患者均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体征检测,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治疗,手术后叮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循证护理,方式如下。
在开展循证护理前,应当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各小组分派不同的小组管理员,根据小组的情况,指派责任患者,做好责任制管理。在开始循证护理时,应当由小组长指导小组内成员对患者的相关症状以及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责任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提出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帮助患者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做好相应的预判,从而保证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制定对策,对患者进行抢救。所有对策以及相关信息,都需要以文献或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循证护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选择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步骤,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护理方案。
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密切监控,当患者入院后应当随时进行心电图检查,每隔2h进行一次心电图描记。采用心电图能够对患者的室性期间收缩、室性行动过速等其他急性并发症进行良好检测。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电图观察技能,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是否发生致死性心律进行密切观察,从而控制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症状,避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突发死亡。
护理人员还应当按照患者的具体病症,根据医嘱应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等血管扩张药物,使患者的冠状血管扩张,从而降低患者心肌缺血状况,同时利用速尿利尿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症状;如果患者血压过低现象,应当多巴胺进行升压,保证患者身体各个系统以及脑组织的供血质量。还应加入氨碘酮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首次用药剂量为3mg/kg,随即缓慢对速度进行维持,持续时间为10min,用药剂量控制在1.0-1.5mg/kg,每天用药剂量约为1200mg,根据患者的不同个人体质以及病情恢复状况,对于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穿刺操作,所以应当做好出血预防护理,一方面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凝血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才能保证患者在治疗后出血症状减少。
1.3 評价标准
采用我院中自主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评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价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资料均采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故而,近几年来,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重视度较高[2]。不少医务工作者主张对症治疗。也就是说,先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对其基本状况加以稳定[3]。然后再采取其他的治疗方案。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也需要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案,通过调查文献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方式,对患者的基本状况和临床体征进行评估,在进行护理时,通过理论支持而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才能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熊秀云.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05):87-89.
仲崇媛.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01):69-70.
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