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虹
摘 要: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尽管教师们已经摒弃了“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但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仍是注重“结果导向”的结构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缺乏童真。第二,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实施路径缺乏童趣。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活动应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着眼于幼儿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引导幼儿以探究的方式去感知、体现、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探究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b)-0183-02
幼儿们从入园的第一天起,就对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充满了好奇,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着园里的一切,思索着这里带给他们的许多新奇事物。因此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些心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他们勤动手、勤动脑、乐观察、好提问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去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各种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提出了以科学探究体系理念为前提的教学研究策略,下面我们将就此做一具体阐述。
1 建构以六种教学项目为基础的科学探究体系
这六种教学项目是指:科学小活动、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常识、科学小基地。那么,建构这六种科学教学项目的宗旨是什么呢?这就是:科学小活动旨在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科学小游戏旨在启迪幼儿的科学智慧;科学小制作旨在使幼儿们分享科学体验;科学小实验旨在让幼儿感悟科学经验;科学小常识旨在拓展幼儿的科学认识;科学小基地旨在促进幼儿的生活运用能力。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以这六种科学教学活动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基础,让幼儿们通过观察,去发现科学小活动中的乐趣,通过科学小实验,去探索知识中的奥秘,通过科学小基地,把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于各种学习活动中。同时,教师也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不断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独立学习主动探索能力,以及各种创新能力,让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里开始培养,让孩子们人生的第一个目标从这里确立。
2 幼儿教师应开发四类科学活动内容
教师应开发和设置四类教学活动,让幼儿从了解动植物、观察天气气候的变化、感受材料材质的相互作用、学会收集整理工具这四个方面,去理解和亲和身边的大自然,去领悟身边的科学,去探索隐藏于世界中的一切知识和奥秘。
2.1 让幼儿挖掘动植物方面的内容
幼儿天性的纯真是任何一个成人也无法比拟的,他们最初对于小动物的恐惧心理,会在大人的谆谆引导下,快速地由心里害怕变为喜欢,由躲避行为变为主动亲和小动物,这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正是小朋友们心理成熟和认识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小朋友们先从了解动物的习性开始,进而再学会观察动物的特性,由恐惧陌生到熟知喜欢,让孩子们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在自然界生物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2 观察天气气候的变化
教师要引导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天气的变化和记录季节的更替,如天气的阴睛,风霜雨雪的大自然现象等,还要了解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如让小朋友们学会记录春夏秋冬都有什么特点?春夏秋冬小朋友们需要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去适应四个季节?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和关系到他们的生活。从而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学会思考问题的能力。
2.3 让幼儿感受材料材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活动,去感受自然界一些材料材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现象,从中学到一些物理、化学小知识小常识。培养幼儿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能力。
2.4 让幼儿学会收集整理工具
幼儿的学习活动,有很多是在手工课上完成的,当老师带领孩子们完成手工课时,要引导他们学会整理这些工具,通过整理和归纳这些工具,了解工具的特性、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等,归纳认识一些东西的使用常识,进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提炼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策略
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会使教师以这样的科学探究体系为核心,制定出有利于激发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独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性形成的六大策略,起到共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各种知识潜能挖掘的重大作用。
3.1 科学小活动策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通过科学小活动策略,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会从观察到实际操作,从了解上升到认识,从想像到实践,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3.2 科学小游戏策略,启迪幼儿的科学智慧
教师通过让幼儿开展一系列的科学小游戏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启迪他们的智慧,开拓他们的思维,在玩中领悟一些科学小知识。
3.3 科学小制作策略,使幼儿们分享科学体验
教师带领幼儿,以手工小制作为课堂学习的主线,让他们在手工制作完成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与他人分享成功的乐趣。
3.4 科学小实验策略,让幼儿感悟科学经验
老师把科学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小朋友们了解他们从未见到的各种实验现象,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
3.5 科学小常识策略,拓展幼儿的科学认识
幼儿教师要多收集与整理,一些与小朋友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小常识,以图片的形式向小朋友们展示,以故事的形式向他们进行传播,以此拓展幼儿的科学认识范围。
3.6 科学小基地策略,促进幼儿的生活运用能力
教师为了使幼儿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常识,可以在园内一角养殖小动物或种植一些花卉植物,让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小动物和亲自为植物培土浇水等,以此来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科学小知识。
4 探索多元的科学活动评价
老师对于幼儿们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化评价,即多鼓励和表扬、多指导和引导、多互评、发展性评价四种评价方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在认识初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得到赞扬和表扬,当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他人的激励和鼓励,当有了失败时,又希望有人在一旁给予鼓励和帮助,增强信心。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些普遍心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施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4.1 激励性评价
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活动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幼儿本来年龄尚小,在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中,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小失误或小错误,这时老师不要横加指责和一味的批评,以免打击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过早地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
4.2 指导性评价
老师对于幼儿的评价不要只看到他的结果,而要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即要重过程轻结果,对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肯定幼儿在此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行为,以此来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求知欲望。
4.3 以多互评来代替一师评价的方式
以往的教學评价,都是以老师的评价结果,来断定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而现在就要打破这种简单而又单一且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以生生互评为主,老师评价为辅的评价理念,成为幼儿教学评价创新而全面的评价模式。
4.4 发展性评价
老师对于一个孩子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当下,只局限于他现在的表现,而要从发展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看待一个孩子的将来如何。一个孩子虽然现在在老师眼里不聪明、缺乏天赋,但不代表他经过后天的努力和勤奋,会成为一名成功者。因此,老师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发展思路,去评价和看待一个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6.
[2] 春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