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玲
摘 要: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农、林、牧、副、渔生产发展的可靠保障。本文介绍了石庄水库灌区的基本情况,灌区的现状,灌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灌区在灌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希望这些措施和建议能给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民丰收提供切实可行的可靠保障。
关键词:概况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V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b)-0075-02
虞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全国平均水平的20位以后,属于贫水地区。因此大力发展灌区渠系配套和基础设施改造,扩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浇灌工程技术,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虞城县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基本保证。
1 灌区概况
石庄水库灌区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北部,灌区包括刘集乡、田庙乡、利民镇和稍岗镇4个乡镇,北临山东省单县,东至刘集乡界,西至203省道,南至济民沟北岸。灌区与石庄水库相邻,灌区内的灌溉水源来自石庄水库调蓄的地表水和每年引的黄河水,其他小地块或偏干旱年份则由地下井进行灌溉。灌区灌溉先由田庙灌溉闸引水到截渗沟分干渠,然后分水到北惠民沟支渠、涵洞河支渠和利民至刘集公路沟支渠。灌区现有灌渠145条,其中:分干渠1条,支渠11条,斗渠50条,农渠83条。灌区现有各类建筑物78座,分别为节制闸11座,分水闸两个。灌区灌溉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涵洞河支渠东北到项目区边界之间的灌区部分,灌溉水从截渗沟分干渠、北惠民沟支渠和涵洞河支渠,分水到斗渠,再分水到农渠进行灌溉,控制灌溉面积约3.4万亩。第二部分是涵洞河支渠和虬龙沟之间的灌溉部分,这部分有两种灌溉方法,第一种是涵洞河沿岸部分,从涵洞河支渠引水通过斗渠农渠灌溉,第二种是利民刘集公路沟两侧,从截渗沟分干渠、引黄沟支渠和利民至刘集公路沟支渠引水灌溉,南侧由利民至刘集公路沟支渠分水到张刘沟支渠、崔罗沟支渠、范刘沟支渠、吴庄沟支渠和二庄沟支渠,再由这5个支渠下设的斗渠和农渠灌溉到田间,控制灌溉面积3.6万亩。第三部分是虬龙沟西南到项目区之间的灌溉部分,从中心干渠引水通过张刘沟支渠,再分水到斗农渠进行灌溉,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
2 灌区现状
石庄水库灌区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建设期间未能按设计标准完成,一些渠系建筑物也没有配套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再加上重建设轻管理的错误思想存在,管理资金跟不上,一些面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管理与养护,老化、破坏、损毁现象相当严重,致使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水资源极大的浪费,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石庄水库灌区地处黄河故道南侧,土质为沙壤土、褐土,土质松散,加之灌区渠道受当时自然和社会的条件限制,资金有限,大部分渠道是由当地人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建设,填筑压实达不到设计规定要求,渠道渗水、漏水、跑水、冒水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淋冲沟、垮塌淤塞现象也普遍存在,有的灌溉渠道已残缺不全。工程损毁极其严重,致使灌区的工程效益和灌区的灌溉面积逐年衰减。
3 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灌区渠道设计标准低、质量差
石庄水库灌区建成于1972年,当时国家正处于财政非常困难时期,资金有限,灌区大部分渠道是由当地人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建设,灌区渠道开挖、填筑压实达不到设计标准,有很多渠段存在该挖的没挖该填土的没填土,欠挖填现象普遍存在。渠堤堤身填筑单薄,渠堤边坡较陡,达不到设计要求,质量较差。
3.2 灌区区系建筑物配套不完善
灌区渠系建筑配套差,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使得灌区某些地块有水用不上,群众望水兴叹。群众只能拦渠打坝蓄水或扒堤取水,因此迫切需要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和田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3.3 灌區渠道老化毁损淤积填塞严重
灌区渠道建成运行后,由于重建设轻管理,加上管理资金匮乏,使灌区渠道管理养护工作跟不上,灌区渠道内杂草丛生,淤塞、填塞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渠道的过水能力仅为原设计过水能力的50%,部分渠道堤身雨淋冲沟随处可见。有些渠道被人为破坏,有的被老百姓开肯种上了庄稼,几乎找不到渠身的影子,还有扒堤引水、拦坝取水更是普遍现象,给下游用水农户造成引水困难,引不来水,甚至无水可引。
3.4 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灌区灌溉方式仍采用传统方式,破堤扒口、拦渠取水,大水漫灌的方式。由于土地不平整,造成有的地块形成渍涝,有的地块还没有得到水,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只为灌区设计水利用系数的0.3。加之灌区渠道均是土渠,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渠道未按设计标准生产建设,渠道普遍存在散浸现象,有的还存在明漏现象。同时建筑物配套不完善,随意扒口,串灌漫灌现象普遍,供水损失大。再加上渠道淤塞,毁损老化严重,输水不畅,造成上游出现漫堤跑水,下游用水得不到满足,甚至是根本得不到供水的现状,田间可利用水量仅为输水量的55%,水资源浪费严重。
3.5 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不健全
石庄水库灌区没有设置灌区管理机构,不能正常行使管理职能。灌区每年只把水通过田庙灌溉闸引水到截渗沟分干渠,然后分水到北惠民沟支渠、涵洞河支渠和利民至刘集公路沟支渠,不管斗、农渠及田间末级渠系引水如何。在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灌溉水费靠政府代收,水费收不上来或被层层卡扣,真正用于农业灌溉维护运行的费用寥寥无几,造成灌区难以维持正常运行。
4 解决灌区存在问题的措施
4.1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灌区资金投入,加快完善石庄水库灌区田间工程续建配套及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尽快发挥工程效益,保证农民用水户能在干旱季节有水可引、可浇、可灌。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大力推广和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结合石庄水库灌区地形、气候、降雨、土壤、农作物种植等实际情况,以节水为根本目的,大力推广和发展节水灌溉先进技术。一是通过对干、支渠工程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提高渠系水利用率。二是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与方式,统一规划。三是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水资源,在充分灌溉灌区,以引石庄水库水为主,田间工程,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以小畦灌为主,配合沟灌、块灌等工程措施。在非充分灌溉灌区,主要输水干渠采取部分衬砌,田间采取喷灌、微灌、低压管网及移动式提灌设备配以输水软管等工程措施。渠灌与井灌相结合,以渠灌补井灌之不足,以井灌补渠灌之不及,使引水库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使用,同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和地下水的超采。四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 加快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借鉴国内化灌区的管理先进经验,积极进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在灌区逐步推行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支持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灌溉管理。通过灌区管理单位负责灌区水源工程、干支渠及其建筑物等骨干工程的管理、维护和经营。通过用水户协会负责灌区支渠以下的斗、农渠及田间末级渠系的管理、维护和经营。通过制定用水定额、合同供水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供需脱节、供水不及时等弊端。实行透明用水,推行计量收费,减少搭车收费等现象,让用水户交明白费,规范水费征收工作。
5 结语
石庄水库灌区是一个重点骨干灌溉工程,灌溉效益显著。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格局,加快灌區产业化进程,逐步实行按成本计价、计量收费,以水养水,使灌区走上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富裕丰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于兴华.景电灌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甘肃利水电技术,2008(5):295.
[2] 左永杰.永城市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可行性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11):51-52.
[3] 房殿京.荷泽市引黄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水利,2017(9):50.
[4] 卢巍巍,边振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规范化操作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2015(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