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
数学课堂焕发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同时我也感触颇深,有太多的收获,也有不少的困惑,而及时回顾和总结数学课堂的经验得失,对今后的教学既是一种动力,也可作为借鉴。以下仅就教学的人文性和备课两个层面反思近两年所走过的历程,谈谈个人的收获与困惑:
一、收获颇多
(一)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之美无处不在,数学习题条件的和谐美,形式的对称美,解法的合理性、简洁性和独创性,一题多解的殊途同归,以及几何图形丰富的内涵,无不表现出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在教师的课堂探究中都被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在挖掘几何图形的内涵上颇下一番功夫,赋予其丰富的人文气息:如圆:完美无缺,预示着人类美好的愿望!射线: 一心一意,勇往直前 始终如一 无怨无悔;线段 :脚踏实地 ,善始善终 一种诚实、朴实的象征。
这样设计使几何图形有了新意,有了灵气,有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学生也将因此对几何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教学中,让学生始终感到被尊重
被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失误变为课堂学习中的亮点,因而可以珍藏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现把自己在“分式的运算”一课中的案例介绍给大家:
例题:计算
然后请三名同学上黑板解题,其中邓一同学解得:原式=2(x-2)+5(x+2)-4(x+3)=3x-6。这显然是错误的,解法一出,引起哄堂大笑。此时的我就题发挥,来了个“将计就计”,虽然邓一同学把计算题写成了解方程,解法错了,但她的解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若将问题中的分母去掉来解,行不行?学生通过思考最终得到正确的解法。
因此通过案例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的“灵机一动”,使解题出现失误的学生由尴尬转变为“有些自豪”,使全班学生由哄堂大笑变为“尊重”这位同学。解题上的失误成为课堂习题训练的一大亮点!
故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能在关键处为学生的错误说话,一个有平常心的教师能冷静地看待学生的错误,一个有创造精神的教师能从已有的模式中重新审视学生的错误。而这一切靠的是教师人文修养的积淀,靠的是教师真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一颗朴实的心、靠的是教师深厚的数学教学功底,对学生的体谅之心,无疑是对人文性的最好的演绎和渗透。
(二)备课(以自己所在八年级备课为例)
1备课中大胆创新,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如今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八年备课组的备课模式。在备课中按照这四个环节进行一次备课和二次加工,收效很好。
2.备课中的推陈出新,群研氛围,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教案中体现出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由注重“传授”向注重“引导”转变;有由注重“成绩评价”向注重“多元评价”转变。真正让备课成为教学的奠基石、开拓者。使备课发生了质的飞跃。
3.备课中的别具一格的四维目标,准确定位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上,处处可见教师的“匠心”。在全面设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学生的全面分析,注重知识领域目标和其他领域目标并存,体会感受四维目标的统一性。
二、困惑不少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使用缺乏准确度,断章取义,理解片面,有时刻意求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剑走偏锋”现象。
(一)漠视教材 刻意求新
一方面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情有独钟,漠视教材已有资源,为求新、求活、求异而动足脑筋,煞费苦心,缺乏度的把握。
(二)“讨论”过滥,有名无实
刻意呈现“自主、合作”的场面,教师将数学习题揭示后,不待学生思维片刻便匆匆进入小组讨论,整个课堂吵吵哄哄的,虽是“动感十足”却实为“一潭死水”形式主义严重。教师根本没有触及教学实质内容。因此,我认为如此的合作岂不是有合作的形式而无合作的价值,显然也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了。
(三)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有些教师为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出现许多“纸上谈兵”式的一相情愿。联系生活实际虚无缥缈,没有真正对学生起到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经历数学、感受数学的作用。
(四)重“语”轻“理”,华而不实
《课标》指出: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于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有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全班交流,而忽视了学生经典归纳,知识升华。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改变教师包揽课堂的做法,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要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就应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應根据新课程理念,反思原有教学行为,寻找原行为与新理念的差距,并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进行新的设计,按新设计进行实践,再反思、改进,即寻找新设计与实际教学效果的差距,改进设计,再实践总结,获得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