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关键词】 幼儿;美术活动;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69—01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会玩的孩子更聪明,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直接相关,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幼儿在玩玩做做中智力能得到开发。很多人都认为幼儿动手能力差,做事让人不放心,让他们做事惹麻烦,还不如全包下来,长此以往,幼儿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难适应生活、立足于社会。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如拿东西、发筷子、整理玩具、扣扣子等等,我们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要变“圈养”为“放养”,变限制为引导。如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动手活动,我们就应教一些方法、技能后再具体指导幼儿反复练习,不断实践,这样幼儿既参加了最简单的劳动锻炼,又发展了动手能力,还能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二、创造和谐环境,激发幼儿动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成功的最基本的保证,幼儿美术教学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好的、美的优秀作品,能够给孩子美的享受和启迪,同时,幼儿通过参观别人的作品,能激发创作欲望。幼儿入园后,教师可带领他们参观美术活动室,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大哥哥大姐姐的美术作品激发其动手操作的欲望。孩子们看后,都会迫不及待问:“老师这些玩意儿是谁做的?他们怎么做得这样好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些作品是大班的小朋友自己制作的。你們想不想看看大班的哥哥、姐姐做手工?”接着,我就带领幼儿到大班实地进行观摩,让幼儿有了一个真实的感受:那些漂亮的作品,我们也能做。这样自然而然地幼儿就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
三、抓住幼儿一日活动时间,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在美术教育中需要使用多种工具和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在整合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教孩子做手工,书上面有准备好的材料,只要沿着轮廓线撕下就可以做。刚开始时,我和孩子一起来撕,可是有的孩子很急,一下就撕坏了。我并没有急于帮助他们,也没有责怪任何一个孩子,而是很耐心地拿上透明胶或者双面胶给他们粘好,小声提醒他:“慢一点。”渐渐地,他们的小手变能干了,很少再有撕坏纸片的现象了。在日常的活动中,我教给幼儿正确使用剪刀的办法,让幼儿学会使用胶水、双面胶等常用的工具,慢慢掌握基本的技能。然而,幼儿一日活动排得满满的,如何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美工操作活动呢?我会利用幼儿入园和下午游戏活动时间,给幼儿提供白纸、彩色纸让幼儿自由画、折叠、撕贴,让幼儿自己去摆弄、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在不自觉中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四、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时期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单方面培养是不可取的,它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幼儿的另一大生存空间是家庭。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千万不要在有意、无意间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的双手受到应有的“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为教师也许不是很清楚幼儿在家的动手能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开展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幼儿园亲子活动等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意图、计划、案例展示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哪些是幼儿可以做到的,哪些是我们着手要培养的等等。以便双向了解孩子在园与家庭的情况,并让家长配合老师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家访、电话访问的形式了解幼儿的情况。争取双方沟通交流,力求步调一致。在家中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不要让孩子只看书、讲故事、学古诗、学英语等等,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3岁左右的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应该学习进餐、穿脱衣裤、解大小便、收拾玩具、图书或帮成人取放物品等;4岁左右的孩子要求他们能独立迅速地穿脱衣服、折叠衣被,做些简单的家务,抹桌、扫地、洗小袜子等;五六岁的孩子应要求更高,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并有始有终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不必事事包办代替。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