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协同发展理念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究

2018-07-24 10:30刘丹丹崔晓丽梁艳楠王伟
科技创新导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新工科人才培养

刘丹丹 崔晓丽 梁艳楠 王伟

摘 要:基于产业协同发展理念的新工科专业育人模式,是以产学深度融合为主要抓手,构建共同体、营造新生态,将地方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培养体系中,造就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育人的主体,需要内外联动,优化新工科教育结构,制定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新方向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关键词:协同发展 新工科 产学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c)-0218-02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新工科建设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主题,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定的指导思想。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机制创新,今后还要广泛汇聚社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快新工科建设,促进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新人才不断涌现,为强国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新工科是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下,面向新经济用产学深度融合的方式, 紧密结合新的产业需求,采用新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新人才。基于产业协同发展理念的新工科专业育人模式,应以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协同育人为主要抓手,构建共同体、营造新生态,面向未来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造就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创新型人才。

1 产学深度融合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重要机制创新,产学深度融合是实施新工科的必由之路,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培养体系、课程和实践中,同时将高校培养的人才和双创成果带给产业,最大程度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产学资源,助力新工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模式逐步成为了新工科良好生态发展重要要素之一,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协同育人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供给结构优化建设。

1.1 加强结合新产业技术的实践能力培养

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模式可以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结合新产业技术及时更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计划,为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实习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锻炼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

1.2 促进科研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

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注重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与专业自由研究探索相结合,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科学研究在促进产业创新和支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互动、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结合。

2 优化新工科教育结构

适应社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需要,高校应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发挥所长。建立高校分类指导体系,健全符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块,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特色鲜明、较为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新工科体系。

2.1 内外联动,共同推进教育结构优化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体,需要内外联动,共同推进。在学校内部,可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聚焦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升师资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夯实实践教学体系基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打造立体式多元化新工科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新生态。外部,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共建来优化办学。面对教育新形势,新工科专业建设应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地方产业与高校协同育人,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适应新业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协同育人融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对高校而言,既要扎实推进原始创新,通过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创新创业提供基础理论源泉,又要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应用创新,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协同创新。

搭建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协同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逐步实行弹性学制,促进专业和实践交融。高校应构建导师学生创新联合体,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导师要强化“三种能力”,即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创新育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培养学生方面,要把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实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新行业、新技术的思想和内容,推进创新教育。

3 制定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新方向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制定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对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总体设计,是进行教学管理,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新方向,依照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培养理论基础够用、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于协同发展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要结合地方产业新技术、新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角度着手,三个方面分别加强。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优秀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和实践的机制。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把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评价的主体内容,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注重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协同体系、機制灵活、渠道互通的新工科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2):57-60.

[2] 吴帅.如何改进人才的“供给侧”[N].光明日报,2016-02-18.

[3] 涂建波.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D].云南师范大学,2014.

[4] 周晓辉.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协同体协同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3(6):57-61.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