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雄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大致把握这个概念,其一是微型,与问题相比它是成型的、典型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具体而微,比问题研究和现象分析更为系统和规范;其二是课题,是对问题的提炼、研究和操作实践。与宏观科研课题、中观科研课题相比,研究过程、方法相似,但规模小,范围窄,侧重“点问题”的研究和突破。微课“课微不小”,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恢弘浩瀚,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本内,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就十分丰富。如果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文化自觉意识,很容易会将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知识点遗漏,但如果老师们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点集中起来作为一个专题讲解,学生们又会觉得呆板而失去兴趣。因此,“微课”是一种可以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的形式,用微课的形式,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围绕传统文化某个知识点,讲解传统文化,相信能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微课同时也是简短的、完整的教学活动,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微课中,教师要选择哪些内容?伴随着近几年兴起的高考文化常识题型,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也可以适当拓展,首先可以分类整理搜集。
其一,按常见考点来搜集,一般高考文化常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包括:1.古代称谓;2.古代官职;3.古代君主制宗法制;4.风俗礼仪;5.教育科举;6.天文历法;7.古代地理;8.饮食器用;9.音乐文娱;10.文史典籍;11.目录辞书。
其二,立足课本来搜集,如下图:
例如讲授粤教版必修三姜夔的《扬州慢》时,出现“纵豆蔻词工,青楼好梦,难赋深情。”这样的句子,这里的“豆蔻”就体现了古代年龄称谓的传统文化,教师即可围绕这个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展示(视频展示以豆蔻花为背景和少女的图象)。教师阐述:“豆蔻”本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古人故用它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诗中所写女孩的年龄特征。
又如我们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诗中的“月”就体现了“意象”的传统文化。老师即可围绕“月亮”这个知识点,用视频展示夜月的美丽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展开讨论,回忆读过写到月亮的诗句,明确古诗中月的普遍意蕴,然后教师解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只好浩然长叹。此时的月亮是时间的意象,充满生命的哲理。
课堂教学中遇到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十分丰富,只要我们老师乐做传承的有心人,总会左右逢源,用之不竭。每篇课文的内容各异,微课模式选择知识点必不完全一致,每课一点,积少成多,体现微课“课微不小”“步微不慢”的特点;而遇到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同中求异,互为补充,进一步体现微课“步卑不慢、效微不薄”的特点。例如,粤教版必修一的《诗经两首·氓》和《孔雀东南飞》都涉及到古代婚嫁风俗,那是否两者的微课内容选择切入点一致呢?不一定。立足课本内容阐发,《诗经两首·氓》的“来即我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筮”主要体现了古代结婚六礼的过程:纳采(商议婚配)——问名(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婚佳期)——亲迎(迎娶);而《孔雀东南飞》的切入点则较多,既可以选择古代婚俗,同中求异继续阐发,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归”,这些可以结合高考常见考点阐发结婚名词“结发”“秦晋”“归”“归宁”“来归”的意义,也可以增加“三从四德”“七出”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古代婚俗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传统文化的内容浩瀚恢弘,但只要贴近考点、立足课本、有的放矢、适当拓展、科学统筹,教师是可以筛选到更适合的知识点进行微课教学的。以微课为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发掘传统文化微课的魅力,继续发挥传统文化微课“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卑不慢、效微不薄”的重要作用。
★作者通联:广东化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