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寒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项教学任务的目標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的训练提升自身的技能,从而把这种学习行为升华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同时,在优秀书籍的熏陶中,学生的思想感悟也有所提高,而人文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之下形成。当前的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许多阅读课堂仍旧被传统的枷锁所羁绊。再者,许多教师不能清楚阅读的本质与学生的能力,而选择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都让阅读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面对问题的存在,语文教师不能逃避、含糊,需要勇敢迎接挑战,提升好自我的素质与调整好教学方式,从而让阅读课堂的教学能够真正起到作用。
一、初中阅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课堂机械化
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跟得上新课改的水平,而依旧束缚于传统。在该模式的课堂上,教师依旧是主体,学生处于机械性地接受信息状态。因此,阅读课堂的有益之处未能发挥出来。阅读课堂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教师的建构情景引导与学生自己建构情景理解,从而一同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中。而当前的阅读课堂与这种意义性大相径庭。归根究底在于:当前的阅读课堂,是一种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传授于学生,学生记录下教师整理好的读书笔记,紧接着,学生把现成的思想知识加以背诵、默记。这种教学模式磨灭学生的语文灵性,让思维彻底机械化。而新课改的阅读理念则是要求教师适当放手、注重引导,让学生在自习中探讨。因此,如果上述的传统模式的弊端依旧不能引起教师重视的话,阅读课堂将失去其创设的初衷,成为流于表面的摆设。
2.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与文本对话的“缺失”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践行,多媒体得到普遍的运用。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许多教师也引入了多媒体教学。然则,许多教师未能掌握个度,而致使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的局面。具体而言,当前,许多多媒体教学与文章的思想本质背道而行,而一味追求人文情怀的培养。许多学生未能立足阅读本身,只是满足于多媒体所带来的丰富多样的视觉享受。这无疑导致了语文的工具属性被淡化。而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会相应的阅读技能。笔者在参与一次多媒体公开课听讲中感触颇深,主讲教师授课《小石潭记》一课的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并没有深度剖析课文,期间也仅有一个默读环节。教师的课堂设计更多地通过搜罗资料、图片,呈现出小石潭的美。当时,课堂氛围很好,极具人文性,学生也进入作者所建构的世界中,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踊跃发言。虽然这一方面值得肯定,但是这样的课堂,缺少文本对话,有一种舍本逐末的意味,需要改进。教育提倡“创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毫无依据、天马行空的想象。总而言之,文本,是展开一切阅读教学的基础。
二、针对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凸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教育观,在经过充分的实践后,被证实是最具效率性的教学模式。基于此,评估当今的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标准,也不再是过去的“分数”。而语文教师也需要转变教育方式。结合文本,培养技能,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态度。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中,亟待落实这一方略。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寓乐于学的方式,让学生愿意打开阅读模式。其次,教师需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建构文学世界。再次,教师需要弱化“分数”意识,强化阅读过程的重要性。最后,很重要一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阅读进程。
2.立足文本,剖析文本
上述提及,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人整理、归纳、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机械化地接收信息状态。而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建构情景,走进文本。针对此,教师需要淡化自身的课堂主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达到该教学模式则是需要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民主,气氛活跃。教师需要端正教学理念,重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让学生扎实语文基本功。总而言之,阅读课堂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活动。阅读的书籍包罗万象,有时候学生会因为阅历的缘故而感到费劲。这更需要教师学会建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本质。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充分发挥阅读课堂的优点,以达到让学生的技能、感知都向新的层面提升的效果。
3.重视阅读教学的实施
在语文的学习中,许多教师容易忽略阅读这一项重要的内容。阅读,对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笔者不再拖沓累赘。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时安排上,提升阅读课堂的位置。而阅读课堂上,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同时,教师需要重视阅读课堂的质量,以学生积极参与为教学目的设计阅读环节。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厌倦之情时,教师便不强求,根据学生心理,重新选择素材。当阅读课堂处于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之时,其效果自然显著。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武装自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课堂的教学风格。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也并不意味着阅读课堂会停滞不前。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都进行反思,并对阅读课堂不断地研究。阅读课堂也将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完善、前行。
★作者通联:山东菏泽市单县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