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方法管窥

2018-07-24 08:24汪小容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千岛湖说明文绿色

摘 要:如果我们想要在学生的教学质量上下点功夫,备课确是越不过的坎。一般而言,备课分为三个方面:熟悉文本、理解教材、准备课堂。熟悉文本,从不同的角度给文本提问并根据文本内容找到相应的答案,应成为教师备课的基础。理解教材,则是给文本的教学目标作恰当定位。随性的课堂只会低效而散漫,因此,梳理课堂流程、关注思维方向和思辨意识应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关键词:提问;思维;文本;教材

作者简介:汪小容,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027-03

说起备课,这是老师们渴望一吐为快的话题,因为作为老师,从事教育的第一天起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且越是每天面对的问题就越是不容易做好,因为它太普通、太频繁、太不引人注目。如果我们想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点功夫,备课就是越不过的坎。下面笔者就自己日常备课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为了避免话题枯燥,笔者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绿色千岛湖》这篇小文章来做“船”,让它载着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些关于备课的风景。

一、备文本

1. 备课之前,认真读文本。作为教师,不熟悉文本是没有办法备课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多一字和少一字的意思常常是不同的,甚至标点都在无声地表达着它的特殊含义。

(1)反反复复读文本,把文本读通顺、读清楚。不认识的字,不熟悉的词,长句子的断句,不了解的句读等都应及时标注出来。比如,“过去,由于湖水时涨时落,岸边土质瘠薄,干旱和水淹轮流逞威,一般的植物难以成活”这句话中生字和生词较多,容易读错,需要在教学时认真听学生读,做到通顺流畅,字正腔圆。

(2)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要标注并查阅。课文中的“淳安、鲑鱼、鳜鱼、瘠薄、逞威”等词语的读音很容易出错。特别是“瘠薄”中的“薄”作为多音字,这里该读哪个音,“bó”还是“b?仳o”,需要推敲;“瘠”读二声还是三声?“逞威”的“逞”容易读错声调,对于这些内容,教师都要提前准备,做到万无一失。

(3)一边读,一边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不仅是针对学生,更是给老师的警示。比如《绿色千岛湖》,笔者认为,文中好多地方都和正常的表达不一样,如文中写各种蛇、各种花、猴子、梅花鹿,甚至发电等地方,感觉和课文的题目关键词“绿色”不太沾边。因此,我给这些自然段都画上了大大的问号,并在后期阅读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2. 从不同角度提问。任何文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比如,文本的题目,文本的主要内容,文本的中心句,或者文本的某个关键词……当然文本的体裁是不容错过的。教师的提问能力和文本自觉意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得和体认高度,因为教师的所得即是学生在课堂上即将得到的。

第一,教师在拿到任何一篇课文时,都要有这种意识:作为文本之魂,题目这么说,那么我们就要下意识地先从文本的题目开始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具体到《绿色千岛湖》,我们就应该这样提问:①为什么说千岛湖是绿色的?②文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千岛湖的绿?③千岛湖是怎么绿的?④作为一片湖,怎么可能是绿色的?

第二,可以从主要内容提问:①既然说千岛湖是绿色的,为什么写这些猴子、蛇、湖里的鱼?它们作为动物,怎么可能是绿色的?②既然千岛湖是因为发电需要而修建的人工水库,它有没有不足之处?③千岛湖明明是人工水库,为什么又说它是名胜古迹闻明遐迩?

第三,根据文本的中心句提问: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我们则可以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千岛湖是人与大自然合写的绿色奇迹?

第四,从文本的体裁提问:作为一篇介绍千岛湖美丽、富饶的说明文,它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千岛湖的绿色?这样写的好处何在?

第五,我们应该关注千岛湖的地理位置:千岛湖位于何处?它的水源来自哪里,流经哪些地方?水体面积多大?受益地区有哪些?这些都要事先在网上查一查,提前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预习时,他们可能会了解到相关信息,如果课堂上出现这样的话题,教师不能一脸茫然、一无所知,因为任何信息和文本内容之间互相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者某个很值得推敲的句子作为提问的话题:比如“千岛湖浩瀚赛太湖,秀丽比西湖”,作者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关于常识性问题的质疑:①千岛湖的水真的完全无污染?②水力所得电力是不是完全的绿色?③和以前的土地比较起来,水库对当地生态有没有破坏?对此,肯定有老师会问,你提出这么多问题要干嘛,我们的文本后面不都给出了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吗?只要把课后问题弄清楚,这篇课文就圆满结束,你这样费尽心思有必要吗?笔者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如果要把课上得精彩,得到学生认可,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所得颇丰,还是必需的环节。因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才能把文本所传递的信息逐一解读出来,这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文本解读。

3. 依据问题寻找答案。认真读文本,从不同的角度给文本提出了各种问题。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解开文本密碼的钥匙。

(1)文本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尽管有限,可是有些问题是直接在文本中就可以获得的。这种找到建立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文中写蛇的多、猴子的自在,梅花鹿的悠闲,从动物的生存状态看出岛上居民(动物)没有受到人类的干扰;各种鱼在清澈的水中生活,它们处于自然的、自由的、无污染状态;电力来自于水力发电,它不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山区的特产,也是基本无污染的。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发现,绿色不仅指树绿水清的自然样态,还被赋予另外两层意思:动植物没有受到人类污染,不是人工培育或者人为干扰,处于天然的、自由的形态,这就如“绿色鸡蛋”“绿色山猪”“绿色行动”一般。

我们理解了绿色在文本中的内容所指,这里由中心句引申出的“和以前的土地比较起来,水库对当地生态有没有破坏?”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有些问题在文本中是无法直接获得的,它需要我们去查阅相应的资料,从而了解文本背后隐含的信息。比如,文中写千岛湖上有许多名胜古迹,这里让人很费解。虽然小岛上千座,可是毕竟岛小,哪里来的如此多名胜古迹?上网查阅,才发现原来文章是指千岛湖没有蓄水之前,由于这里是山区,有许多古代的陵墓和建筑,现在则被淹没在水底。

那么,水库是不是就完全生态,对环境没有破坏呢?查阅资料会发现,库区对大气环流、气温、地壳和周围的水体都是有影响的。库区周围的污水汇集、泥沙淤积,会恶化水资源,易爆发藻类污染;镜面效应,导致大量的热量储蓄反射,造成库区周围的气温升高;地壳承压;改变径流……由此可以看出,库区内的鱼儿并不是完全的绿色,水库发电也并不是完全绿色。

但是水力发电相较于煤炭发电,它不产生空气污染,基本不产生水流污染。绿色的鱼类和特产也是相对于人工饲养的鱼和人工种植的特产,农药和饲料要少一些,而且鱼儿的运动场所大一些,健康一些。由此我们得出答案,文中的绿色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感受文本内容。我们会发现,作者在文中故意避开了“绿色”一词的使用,从山多、水阔、动植物自然生长、物产丰富、树种改良等几个角度围绕着绿色做文章,反而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了阅读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就像藏头诗一样,需要读者去寻找,去咀嚼,去琢磨,才能发现。

(4)要关注文本的体裁。作为说明文,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从《绿色千岛湖》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来看,我们可以说它是生动的事理说明文,它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这些说明方法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多次,这里只需要适当复习即可。

二、备教材

备了文本之后,教师还要考虑这篇文章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在整个课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任何质疑,教师都要事先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问题面前立于从容姿态。所以,现在让我们回到教材之中,看看教材对于《绿色千岛湖》的具体指向。

1. 关注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文章在五年级上册第10单元,它的主题是“家园的呼唤”。本单元共有3篇课文,分别是《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察报告》和《绿色千岛湖》。除了《鸟儿的侦察报告》是以拟人的手法来记事之外,另外两篇均是说明文。前面2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警示我们: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地球,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千岛湖》则是以生动的例子来谈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创造出了和谐的典范。

从编辑排版的顺序来看,它居于单元的第3篇,这个位置就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不需要老师花大力气和长时间去讲解它,学生读一读,解决相应问题即可。但是,如果执教者对它特别感兴趣,也可以作为精讲文章来处理。

2. 关注课后的问题。作为略读课文,编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习到哪些内容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阅读教材后面的作业。《绿色千岛湖》的课后作业如下:①课文题目为什么叫“绿色千岛湖”?你对绿色有哪些新的认识?②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如果学生预习的时候善于提问并到课文中找答案,会发现这两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且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

三、备学生

当文本解读、教材意图梳理透彻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实战的课堂。课堂,肯定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将流程记录下来。有的老师说,今天不是非常赞成课堂实时生成吗?生成当然是非常重要而且能集中考察老师的机制,但是没有基本的流程则根本谈不上目标达成和问题落实,因为太随性的课堂很容易让之前需要聚焦的话题落不了地,使文本和教材沦为摆设。

1. 备流程。回到《绿色千岛湖》,我们的流程就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检查学生预习。根据老师给出的预习清单逐一检查:①出示易错字词读一读,写一写;②你怎么理解千岛湖的绿色的(有的学生谈到的内容正是别的学生可能不懂的);③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概括学生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能大致预设到学生基本都会谈到“为什么说千岛湖的猴子、鱼、发电等都是绿色的?”根据问题让学生提笔读书,用简洁的词语批注;然后集体交流(这一块就是落实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完成课后问题的过程)。

(3)反向思考。千岛湖作为水库,真的是完全绿色的吗?(补充相关材料,再次回归文本,体会绿色的相对性)

(4)思考。面对人类持续活动,我们该持什么态度?(多角度思考、全方位评价,避免单一的二元对立)

(5)请学生根据课文结构、内容整理出文本提纲(或者画出思维导图)。

2. 关注学生思维。如果教师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自己并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揣摩课文的内容,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的框架结构,等等。就如《绿色千岛湖》,如果不让学生去琢磨,去思考,自己去发现,去想想绿色和文中事物的联系到底居于一种怎样的状态,即便学生上完课文,做完习题,这篇课文对于他们来说仍旧是一片空白。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成长,他们的思维仍旧一片混沌,他们的思考能力仍旧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來,运转起来,思维生长起来,让他们去找到绿色一词与文中各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其实就是促使学生思考,使他们往前迈步。

3. 训练思辨意识。凡事有利就有弊,但是在具体事物面前,这个利和弊到底是什么,在我们的文字中常常显性呈现其中一面,另一面却经常有意无意被隐去了。正如水库的优与劣,我们往往只见泰山,不见脚下,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由表及里,由正到反,他们又怎么能自觉形成良好的思辨意识呢?所以,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不应只是挂在嘴边,还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都能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并捋顺线索,找准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思考,就一定会给师生都打开一扇窗,让光照进我们的心田。

猜你喜欢
千岛湖说明文绿色
说明文阅读专练
美哉!多彩千岛湖
千岛湖
渔舟唱晚
追踪绿色的秘密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