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捷
可是,“不打烊”并未成为扭转所有实体书店不景气局面的制胜法宝。在全国各地书店跟风全天营业之后,不少业内人士发现,双倍的营业时间并非意味着双倍的收入。实际上,夜晚来到书店的读者会逐渐减少,而书店仍需承受因全天运营带来的成本增加。因此,在一阵热潮之后,不少书店因亏损而倒闭或取消了24小时营业的制度。
24小时书店一边跻身城市地标,一边面临着种种问题和质疑,就在今年4月,三联韬奋书店又新开了一家24小时书店。这一次,书店开设在酒吧和商场林立的三里屯。
在书店业有30年经营经验的时尚廊书店前总经理许志强认为,北京唯一适合开24小时书店的位置就是三里屯。“适合开24小时书店的位置非常稀少,这也是四十几家诚品书店里只有一家24小时(书店)的原因。”许志强所说的唯一一家24小时诚品书店,是台北的敦化南路店。他认为,那里适合开店,是因为酒店多、夜店多、高级公寓多,周围有大量的外来客人和有消费能力的客群。三里屯的情况和台北敦化南路很相似。
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郝大超同样认为,北京市可以开24小时书店的地址不多,三里屯是其中之一。此前,三联韬奋书店在海淀区分店也是24小时书店,人流量不少,但这家店从去年开始已不再24小时营业。
海淀分店在夜间购书的读者并不是很多。“大学生在书店里抢占座位一读一夜的现象存在,但缺少购买。有时候一夜收入只有几笔,连电费都不够,支撑不下来。”郝大超坦言,成本高于收益给书店带来了很大的经营压力,对于开在学区的24小时书店,学生们更多是把书店当成了图书馆,他反问道:“你认为有多少学生会放弃在网上购买五六七八折的书,而在实体店购买原价或九折的书?”显然,在三里屯这个地理位置的读者拥有着普遍更高水平的消费能力。
在上海,重点商圈也被看作是适合开店的场所。大众书局福州路店曾是上海唯一一家通宵营业的书店,2017年因租约到期关门。在书店还在营业时,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董谌谞曾表示,上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白领,工作或者娱乐到深夜已很普遍,这为24小时书店提供了生存土壤。福州路店又临近外滩、南京东路、人民广场等重点旅游商圈,可以吸引更多顾客。
不过,地理位置并不是24小时书店开设成功的必要条件,三联韬奋书店的第一家24小时书店,也就是美术馆店,并没有三里屯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却特别受到读者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用户忠诚度很高:经过三联专业的图书采购人员筛选过的书都是“高原”,读者都是在“高原”里面挑选“高峰”;而且,美术馆店的书籍数量很充足,不少读者愿意在这里淘书,22年来坚守书的品质让很多读者对三联韬奋书店产生了感情,读者和书店的黏性特别强。
美术馆店的人群或许与三联传统上的选品最为契合。有一位顾客刘女士说自己是美术馆店的常客,她感到那里真正读书的人很多,甚至有不少学者。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几乎每次她问出一些问题,都能得到来自周围读者的非常专业的回答。
刘女士说,对比两家书店,她认为三里屯店的读者显得比较年轻时尚。许志强也谈到,在三里屯开书店需要注意定位。三联的书常常比较学术,时尚的年轻的读者不一定会喜欢。“一个书店的定位和选品一定要和周围读者吻合,不考虑这个就是失败的。”三联韬奋书店也看到了三里屯店读者群的特色—— 这里读者数量非常多,在一些时段买书结账还要排队。郝大超分析说,三里屯不少进店读者是游客性质的,因此虽然客流量大,但每位读者的购书量较少。美术馆店的顾客常常是有目的性地前往购书,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拉着小推车,一推车一推车地买。结账不会排队,但每个人结的数量都很多”。两家店内畅销作品的不同也反映了各自读者群的不同趣味—— 在美术馆总店,销量第一的是文化学术类的书,而三里屯店销量最多的是文学小说。
当询问到是否考虑过外聘一些消防中介组织,或者与社会上消防中介组织合作的问题时,消防安全工作人员这样说:
三联书店三里屯店客流量最大的时段是晚上6点到10点,在书店不远处有一家夜店,不同肤色的年轻人拥挤在里面跳舞聊天;书店对面的餐厅通宵营业,笑声和叫声响彻夜晚的街道;三联韬奋书店安家此处,灯火通明,格外安静。
郝大超并不认为这样的动静之差会使得书店无法融入三里屯的环境。“朝阳区政府对三里屯的定位是时尚化、国际化、多元化。既然多元嘛,我觉得书店是符合定位的。”他说在三联的成都宽窄巷子分店,人流量甚至超过了三里屯,可是一进院子,顾客就会马上安静下来。“你出了店门可能热血沸腾,很放松。但是你进去之后,看到书山书海,就觉得需要小声讲话,进入了一个虔诚之地。这不矛盾。”他说,如果不是一家独立书店,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空间,可能不会有现在这种闹中取静的感觉。
综合性空间是什么样?诚品敦南店或许是一个典型。作为台湾唯一一家24小时书店,它共有五层楼,文具、服装、餐饮一应俱全,图书销售区通常只占到总经营面积的20%~30%。有媒体曾发评论称,诚品不只是一家书店,它已经发展成与商场结合的一个新经营模式。
这种新型模式有其存在的理由,人们在夜间的主要消费需求并不是购买图书,买书可能是附加行为或偶然行为。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文化休闲消费场所。
许志强曾多次去过诚品敦南店。他说,如果自己经营一家位于三里屯的24小时书店的话,可能会与各种生活方式——比如深夜食堂、小众清酒吧等结合起来。“要想下半夜有读者去,就要增加经营的项目。在不影响图书为主题的前提下,有一点好吃的。”
虽然三联可以称得上是老字号国企,但是郝大超称书店坚持走独立书店路线,不做综合性空间。在他看来,“独立书店”不仅意味着选书上的坚守,也意味着盈利点在于书,而非文创或服务。虽然目前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设有咖啡厅,但不管是面积还是收入,咖啡厅只占5%的份额,“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个读书的场所,咖啡厅也是和书搭配的必要的配套服务。”
三联韬奋书店海淀分店开不下去的一大原因,在于房租极高。“那里房租特别贵,一天一平米9块钱”,即使已不再做24小时书店,海淀分店也很难坚持下去,正在考虑易址。
三里屯店之所以能够经营下去,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于朝阳区政府只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房租。美术馆店由于是三联自己的物业管理,房租未被计入成本,如果按市场价格计算房租,也“肯定是亏损的”。
对于书店来说,房租可以谈,人力和水电却是硬性支出,其中人力开销更是极大。三联24小时书店也在通过人手调整降低成本,到半夜两点时,店中仅有两位店员;而在平时的高峰期,店员人数有时多达六位。今年4月,上海志达书店更是开始尝试通过无人化经营来降低成本: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分析来提高荐书效率,用线上付款代替线下结账,为24小时经营提供了更廉价的方案。
24小时书店这一模式的推广,本身就是数字时代实体书店生存面临困境转而探索转型道路的结果之一。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些24小时书店被怀疑有“形式主义”之嫌,因为很多24小时书店下半夜几乎没有人。郝大超说,“开书店最重要的还是让读者到这里看书买书。”
然而,在夜间走进书店的人当中,想要买书的人可能寥寥无几。去年关门的上海24小时书店大众书局福州路店曾吸引了不少前来“蹭觉”的流浪汉,也有自习的学生、赶稿的媒体人和复习职称考试的职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曾经指出,24小时书店不符合产业运行的规律。他直言,夜里12点至早上8点这个时间段营业没有意义。“如果用100万元的经营成本去补贴几十个读者的需求,那就是一种浪费。”
“他说得对。”郝大超没有反驳这种说法。“不过,他这是完全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他说,一家24小时书店会对城市整体的文化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下夜班的人看到一家店灯火通明,看到还有人在看书,会感到很温暖;很多外地读者到北京来赶飞机赶高铁之前,会特意抽时间到三联韬奋书店感受一下。郝大超觉得这一切很有意义,“我们大家不能总是把经济效益看得特别重,兼顾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