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以来,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的影响,我国的绘画发展历史也缓慢地向前推进,百余年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创新。从时代要求来看,近代中国画虽然受到压制和排斥,但是在广泛吸收、折中传统中国画及多方面艺术影响的同时,它依然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有生命地发展着,使中国绘画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近代;折中;创新
中国近现代拥有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衰落再至复兴的艰苦历程。这一时期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永远埋葬,局势动荡,各种社会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革新主义主张吸收新的艺术思想。这一时期,中国美术的发展也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1 “海派”前期
中国画在上海尤为活跃,不仅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又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形成了“海派”绘画发展风格。“海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沪上三熊”、赵之谦、任颐、虚谷等人为代表,他们在人物、花鸟画方面有着突出成就。
赵之谦,他的绘画不拘泥于传统绘画,师大广泛又不乏自身特点。他将传统写意花鸟与西方色彩相结合,冲破了文人画的淡雅之风,开创“海派”绘画的新格局。他的绘画笔墨厚朴、设色艳丽,其书法功底也十分深厚,富有金石气质,既粗放又灵动,充满妙趣,是“海派”前期的杰出代表。
任颐,善画人物、花鸟,注重写生,又融会贯通,他的画作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情怀,造型准确传神、变化丰富。他的《幽鸟鸣春图》描绘了春季桃花盛开、寒鸦屹立的场景。所画桃树用笔豪放,又以精细之笔点缀花蕊形成鲜明的粗细对比;山石多以皴擦的手法来表现其层次,用笔洒脱简洁、设色典雅。
2 “后海派”
民国初年,上海依然在绘画创作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画家秉承积极创新的精神,与西方绘画相结合,由此进入了“后海派”阶段。其中,吴昌硕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家。吴昌硕,精诗、书、画、印,擅长画大写意花鸟,并将书法、篆刻的用笔融入绘画中,使其画风更富金石意味。他的作品十分注重构图,擅以“之”字、“女”字形作为画面的整体构架;画面布局注重留白,也以对比互衬的手法突出画面的主体,擅长用艳丽、浓烈的颜色着色,与画面的墨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他的《桃石图》以淡墨粗勾山石,简笔点染。二棵桃树屹立画中,紧依在巨石之旁,树干苍老粗壮。枝叶茂密,果实硕大,凌空的一桃树枝杆连同桃实垂直倒偃于地面。构图新颖,色彩以浓墨深红,互为点提,用笔豪放洒脱、苍劲老辣,似有力透纸背之感。画面栩栩如生,满富神韵,充实而有谐趣,是画家晚年的杰作。吴昌硕主张“古人为宾我为主”将“古”与“新”相融,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形成全新的艺术风格。吴昌硕不仅实现了绘画的野逸与高古之气,还将中国画推到一个新的境界,对现代中国绘画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另外,还有号称“岭南三杰”的画家,他们以“折中中外,融合古今”为宗旨,曾游学日本为推动革新中国画与新艺术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高剑父,早年师法居廉,注重写生。他的作品《渔巷雨色》采用了西方的构图形式,画面讲究空间透视关系,在运用笔墨变化的同时吸收日本新画派的渲染技法,更加真切地表现了雨景,是“折中派”的典型作品。画面中的渔夫身着蓑衣行走于栈桥之上并在画面右侧空白处题诗一首,使画面充满了文人画的意味。画家用笔苍劲洒脱,充满激情,还创作出了大量反映那一时期现实情况的作品,如反帝反封建,宣扬革命内容的题材,表现其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情怀。
海上畫派承袭唐宋传统的技艺,画风潇洒放纵又雄厚古朴。在绘画技法上,借鉴民间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作品更多地体现时代生活气息,在“正统派”外独树一帜,融贯中西,自成一派。
3 20世纪20年代后的中国画坛
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坛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趋势日渐明显。一些画家虽仍肯定传统中国画的价值却在传统之中努力求新求变,将师法造化与传统中有价值的部分有机结合,拓展新局面。还有的画家则顺应新文化运动提出的革命方向锐意变法,注重写生,折中中西画法,探索新道路。
齐白石,早从民间画入手研习绘画,晚年受陈师曾启发,进行“衰年变法”。他的艺术风格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天真烂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齐白石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细心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对物象进行生动传神的表现,为传统中国画注入一股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画自成章法,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蔬果都可入画,自有其独特的格调与雄健烂漫的画风,转变了北京画坛的沉闷之气。齐白石画虾堪称一绝,通过对虾的细致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神韵。他的《群虾》虾头皆朝左下方,画虽不见水流,却胜似虾群顺水流游去。虾体强健有形,姿态各异,长臂钳重叠交叉,繁多的长须和排列的虾腿,无一显得累赘,十分灵活。特别是巧用淡墨描绘薄壳包裹着的躯体通透灵动、形神兼备。并趁淡墨未干之际,在虾头处加一笔重墨,不仅突出了虾壳的坚硬质感,更衬托出虾体的透明,体现了晚年画家画艺的成熟。
近代中国画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也是一部不断对中国文化精神深入认识的史卷;近代中国画是一部容括其他文明因素,不断创造新审美能力的创造文化史,更是一部借古开今、融西继中并直面生活的历史记载。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画在当代发展的大趋势和多元化并存的大格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埋下了伏笔,是我国艺术文化史上的无价珍宝。
参考文献:
[1] 邓福星.中国美术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贺西林.中国美术简史(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 朗邵军. 20世纪画家研究丛书·齐白石[M].天津杨柳青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赵明明(199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中国画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