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与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创作风格之比较

2018-07-23 07:57杨华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创作风格

杨华

摘 要:本文主要对两位俄罗斯杰出音乐家的生平背景以及创作轨迹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掌握两位音乐家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创作风格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与指挥家。他出身于农艺师的家庭,五岁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1902—1903年随P.M.格里埃尔学习作曲。1904年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时已创作了四部歌剧、一部交响乐、两首奏鸣曲与若干钢琴小品了。他1909年毕业于作曲班,师承里亚多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维托尔;1914年毕业于指挥班,师承车列普宁;同年毕业于钢琴班,师承叶西波娃。

普罗科菲耶夫作为一个作曲家经历了复杂的成长过程。对各个艺术领域新的主题与新的表现手法他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一方面寻觅新潮流,有时也受它们的影响;一方面又致力于独立自主。革命前写的作品几乎涉及各种体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作品:两部钢琴协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钢琴套曲《讽刺》《瞬间》《托卡塔曲》以及其他小品。

他的创作发展有4条主线。正如他本人所说的:“第一条是古典的线,我很小就听妈妈弹贝多芬的奏鸣曲,这条线是早在我童年时期就开始的……第二条是创新的线,它发轫于塔涅耶夫刺痛了我的‘简单和声的那次会面。虽然它主要涉及的是和声语言方面,但其中也有旋律音调、乐器法和剧情发展方面的创新问题……第三条是托卡塔的线,如果你愿意,也不妨称之为‘运动的线,它也许源于舒曼的托卡塔……第四条是抒情的线,这条线一直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者说,到较晚才受到人们的注意。……”[1]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特征在早期就表现出来了,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乐观主义、具有旺盛的精力与坚强的意志。他的音乐主题与形象涉及的范畴宽广:既有细致抒情的独唱曲与气氛紧张的《赌徒》,也有描写童话诗情画意的《丑小鸭》与显示乐队本领的《斯基夫组曲》,还有尖锐怪诞的《讽刺》与诙谐叙述性的舞剧《丑角的故事》。从1908年开始,普罗科菲耶夫以钢琴家与指挥家和个人作品演奏者的身份开展经常的与广泛的音乐会活动。1918年春途经日本去美国,本想出国访问几个月就回来的,结果却侨居国外达十五年之久。头四年他辗转欧美,1922年住在德国,1923年起迁居巴黎。他在国外时期对戏剧体裁的创作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他创作的歌剧有:喜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1919)与表现剧《火天使》(1919—1927)。此外舞剧有《钢花跳跃》(1925)与《浪子》(1928)。1930年为“大歌剧”剧院写了舞剧《在德涅伯河上》。这一时期,他在钢琴方面的著作有: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三、四、五钢琴协奏曲(1917—1921,1931,1932)。侨居国外的最后几年,作曲家的创作积极性变得低落,并且意识到这是由于脱离祖国太久得缘故。1932年最终决定回归祖国。

如果说在国内求学时期和侨居国外时期是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前两个创作阶段的话,那么1932年后回国就是他的第三个创作阶段。回国后他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其中钢琴方面最重要的创作是三首钢琴奏鸣曲(第六、第七、第八,1939—1944),为儿童写的作品有:钢琴小曲集《儿童音乐》(1935)等等。普罗科菲耶夫在战后年代的创作具有特别清晰、古典主义式的严谨及透明纯朴的特征。其中明朗抒情的或者幻想的形象开始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如《第九钢琴奏鸣曲》(1947)。

综上所述,他为钢琴创作的主要作品有:5首钢琴协奏曲,9首钢琴奏鸣曲,3首小奏鸣曲,6首钢琴套曲,47首改编曲,69首钢琴乐曲。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音乐形象,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手法,旋律及和声织体,形成了富有个性的风格。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风格对同时代的俄罗斯钢琴学派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当时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传统风格是:浓密的织体,歌唱性的旋律,丰满的和声等;而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種却大量运用远距离的大跳,尖锐、复杂而不连贯的和声,简洁、朴素的织体等。此外,他还惯用这样的手法,一个音乐主题开始由陈旧的形式,但发展中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进行,以使人们感到惊奇、新颖,从而表明音乐艺术本身的魅力。他的钢琴作品既富有机智和辛辣的特色,也不乏舒展、真挚的气质。他早期的钢琴小品表现出作曲家对古怪和讥讽情绪的偏爱,如《魔鬼的暗示》,并且这种情绪经常出现在他日后的作品中,如于1914年完成的5首《嘲讽曲集》(作品第17号),他早期的“怪诞”风格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他早期的作品还受到斯克里亚宾的影响,如在1909年完成的单乐章奏鸣曲f小调第一奏鸣曲就颇有斯克里亚宾的浪漫风格。此外,他早期的创作还表现出古典抒情性、乐观主义精神及俄罗斯民族特点,并致力于新的表现手法的探索,如《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等。在他侨居国外时期,最值得称赞的是《第三钢琴协奏曲》,同前两首相比更为成熟、严谨和深刻,情绪也更为明朗欢快。此外,还有《第五钢琴协奏曲》以及两套钢琴小品《老祖母的故事》和《4首小品》,体现了作曲家对古典精神的爱好和对俄罗斯风格的怀旧。在他后期的钢琴作品中,最重要的是第六、七、八钢琴协奏曲,由于创作时间是在1939—1944年,又被后人称为三首战争奏鸣曲。这三首奏鸣曲气势宏大,充满战争气氛,表现粗犷、强悍的性格。

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艺术史上的贡献不仅在创作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钢琴演奏风格上。他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开创出真正现代的钢琴演奏风格。他是最早将钢琴视为打击乐器的开路人之一。他反对德彪西将钢琴开作一件无槌乐器而追求朦胧纤柔的音色做法。普罗科菲耶夫本人就具有超凡的钢琴技术,他早已将钢琴的打击乐器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弹琴时,有着钢一般的手指和二头肌及三头肌,他在钢琴上追求干、硬、金属声般而又富有弹性和活力的颗粒性声音,形成了他独树一帜、虎虎生风的键盘风格,开拓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演奏的新局面,开拓了20世纪现代钢琴演奏新技法。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也是一位俄罗斯作曲家,而且与普罗科菲耶夫相比,他所受的教育全部都是在十月革命以后,也很少有在国外居住的经历,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普罗科菲耶夫更能代表俄罗斯的音乐风格。肖斯塔科维奇生于圣彼得堡,早年的经历与普罗科菲耶夫相似,最初也是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的天才。1919年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在罗莎诺娃的钢琴班和马克西米里安·施泰因贝格的作曲班学习,1920年又分别在罗莎诺娃和尼古拉耶夫的班上学习钢琴,1923年毕业于尼古拉耶夫的钢琴班;1925又年毕业于施泰因贝格的作曲班,并且还选修了他的和声理论、乐器法和形态学,同时还选修了索科罗夫的对位法和赋格曲。同年,肖斯塔科维奇以《第一交响曲》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成为作曲神童。此后,肖斯塔科维奇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20世纪的乐坛上,他的音乐创作几乎涉及所有体裁,其中钢琴音乐的创作不仅在作曲家本人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20世纪钢琴音乐史乃至在整个钢琴音乐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钢琴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7—1927年,这一时期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有8首前奏曲OP.2(1919—1920),3首幻想曲OP.5(1922),为两部钢琴创作的《升f小调组曲》OP.6(1922),《第一钢琴奏鸣曲》OP.12(1926),钢琴曲《格言》OP.13(1927)等,这些作品已经显露出他后来一生中创作的风格特征,那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满怀激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生活态度。其中代表作是《第一钢琴奏鸣曲》和《格言》,他用这两首作品彻底抛弃了学院派作曲的传统路子,开始谱写“无条件音乐”,并且《格言》使他和自己的作曲老师施泰因贝格决裂。肖斯塔科维奇欣赏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对欣德米特和克莱内科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两首作品的出乎意料的和声突变、细致的节奏变化都显示出作曲家受到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以及巴托克的打击乐风格的影响。

他的第二个钢琴创作阶段是30年代,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他的成熟阶段,主要作品有《24首钢琴前奏曲》OP.34(1932—1933),《第一钢琴协奏曲》OP.35(1933)等。这两部作品以清晰明净与作曲家第一阶段创作的《第一钢琴奏鸣曲》和《格言》的不协和音及富有棱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4首钢琴前奏曲》虽不如之后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有名,但它仍不失为一套非常精致的小品集,处处都是肖斯塔科维奇所特有的和声突变和难以捉摸的音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他第二阶段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作曲家钢琴音樂创作过程中的第一块里程碑。这首作品的特点在于乐队配器的不同,他排除木管只用弦乐,并加进了一支主奏小号;在钢琴部分,他抛弃了和弦式的织体,只是用棱角分明的旋律、稀疏的织体、别致的和声,第一次在他的钢琴音乐中,明确地营造出了肖斯塔科维奇所特有的、完全没有钢琴化装饰的、简洁而微妙的钢琴曲风格。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大至从1942—1957年,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主要有《b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61(1942),《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OP.67(1944),6首钢琴组曲《儿童组曲》OP.69(1944—1945),《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OP.87(1950—1951),为两架钢琴谱写的两首《a小调协奏曲》OP.94(1953),《F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OP.102(1957)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整部套曲在形式上“回归巴赫”,按照五度循环的次序做总的调性安排,内容丰富多样,形象鲜明广泛,大部分作品的复调是古典式的,并且是以鲜明的调性及和声为基础。整部作品的特点在于技巧艰深,但很顺手,复调特点与钢琴写法很好地融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肖斯塔科维奇善于学习与吸收别的作曲家的优秀之处,正如肖斯塔科维奇本人所说:“借用过去杰出作曲家的个别手法绝不意味着抄袭著名作品的篇章与段落、应当深刻思考他们创作的规范,理解它,然后将这个或那个手法用于自己的目的,改变它或——更好些——在自己相当的任务中发展它。”[2]

60年代以后,他把创作的重心放在了交响曲上,完成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如《第十二交响曲》《第十三交响曲》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他对十二音列技巧的兴趣,他将这一技巧用于加深音乐的表现力。

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创作的相同处有很多。第一,都是通过对十九世纪音乐的反叛来明确地建立自己的音乐风格;第二,都不喜欢德彪西和拉威尔的朦胧音色;第三,大胆运用不协和和声;第四,他们的音乐都具有音域宽广、节奏音型坚定有力的特点。那么他们之间有一个最重要的不同点就是,肖斯塔科维奇喜爱采用对位写法所产生的效果,他创作了许多钢琴前奏曲和赋格曲,如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钢琴五重奏》的第一乐章就是一首扩展了的赋格曲。而普罗科菲耶夫则没有写过任何正规的赋格曲。

参考文献:

[1] 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 M .阿兰诺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张洪模,等,译.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创作风格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首赋格曲音乐分析
红场上的癫僧读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见证》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