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展示设计正逐渐脱去展品陈列的冰冷外衣,变成融入互动机制的、生动的空间。本文以互动机制下的展示设计为主题,从科技含量的高低程度不同入手,依次分析了互动式展品、多点触控屏幕技术、虚拟现实表达对展示设计的改变和影响,从而了解基于互动机制的展示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互动机制带给人们的新鲜的体验方式,为当下展示设计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动设计;展示设计;新媒体;人性化
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与以前不同,力求在更快的速度下获得简明、准确的信息。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让人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
研究表明,人们能记住他们所读的10%,所看到的20%,所听到的50%及以上,所做的90%。也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到、听到,又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参与其中,信息的保持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受众对体验性更强的内容会印象深刻。
因此,在展示设计时,加入与观众互动的机制,就意味着提升信息的有效传递率。互动是形式,不是技术,它可以仅仅是一张纸片,也可以是高端的高科技机制,无论以哪种方式出现,其目的都是使观众参与展示的活动环节中去,并激发观众对于展会的积极行为。
现有常用的互动方式,按照技术含量和成本高低,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互动式展品
各种互动性游戏能够使展览变得趣味横生。比如,在儿童主题的展览馆里,一般会设置一些拼图、魔方、穿衣打扮、印章等游戏,这类互动性展品最大的特点是成本较低、易于生产、维护。在与展品互动接触的过程中,观众用体验性的方式获取了信息。比如,对儿童开放的一些博物馆,其互动方式让博物馆的展示不再冷冰冰,让孩子们融入活动中,形式生动有趣,并充满吸引力。再如,一个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展会,为每位参观者提供了一张船票,上面附有一个登上这艘致命之船的真实人物的信息介绍,他们的经历是怎样的?他们幸存下来了吗?这样一来,就让这场灾难有了个性化的色彩,让观众对故事中的真实乘客产生认同感,同时实现了观众与展会之间的互动,而这个互动的载体只是一张普通的纸片。
2 多点触控屏幕技术
现在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是通过数位媒介来实现的,基于触摸显示技术的多点触摸互动系统,可以简单轻松地实现人机交互方式,摆脱了传统的“鼠标+键盘”交互方式,大量的影像和图形信息都由电脑屏幕来承载。
相对单点触摸互动,多点触摸技术可以在触控区域内同时产生多个系统响应的点数,即可以同时通过两只手甚至更多的触碰点来控制,也就是多用户同时体验功能,进一步提升了人机交互能力和用户体验感。
2.1 互动魔镜
互动镜面系统又叫“互动魔镜”,用特殊材质镜面玻璃作为投影介质,其不仅可以当作镜子,同时还能显示高画质的投影图像,并可用手指触摸镜子表面,触发镜面内的投影内容,形成互动。高性能的单面显示屏幕,具有清晰显像、耐光亮等优点。观众看镜面膜,就像照镜子一样,但投影在背投膜上的影像也会展现在镜面上,真实影像和虚拟影像相结合,给人以神奇、梦幻的感觉。
比如,eBay在2014年联合Rebecca Minkoff商场,在纽约和旧金山推出了“智能商场”,店内配备了智能触屏镜。这个镜子会拍照、互动、搭配,顾客可以通过镜面查看衣物的面料信息及库存情况,镜面也会向顾客推荐可搭配的配件,倘若尺寸或颜色不合适,则可按下镜面按钮让造型师送来试衣。
2.2 透明全息屏幕
透明全息屏幕是采用了全息技术的新一代创新型背投屏幕,它能提供空中动态显示,透明的显示效果允许观看者在观看屏幕图像的同时看穿屏幕,其外观看起来就像一块透明玻璃,极具科技感。
2.3 电子翻书
“电子翻书”外形犹如一本打开的书,它可以用投影方式或液晶显示方式来展现。参观者只需站在展台前方,用手臂在空中挥动做出翻书的动作,电子书就会随着手臂的左右挥动前后翻页,同时还可以触摸投影画面上设置的书签进行查询浏览。书中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2.4 墙面、地面互动
悬挂在顶部的投影设备把影像效果投射到地面或者墙面上,当参访者走至投影区域时,识别系统感知参访者双脚的动作,并与地面或墙面上的虚拟场景形成交互,各种互动效果就会随着人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而在此基础上,多點触控的屏幕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声控感应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改变了静态播放的传播形式,变成了陌生的参观者之间的趣味互动平台,观众可以多人互动,参与游戏。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声控的“动力之源”,在展厅中央巨大的金属球内装有声控感应设备,观众的喊声可以左右金属球摆动的方向,哪边喊的声音大,球就向哪边摆动。设计者以这个巨大的球寓意一个城市,想让城市有活力,需要每个人的团结和努力。这种互动能够使观众在除了体验科技神奇之余,获得与其他观众通力合作进行呐喊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2017年,瑞士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以“互动交流”为主题的展览。设计师将抽象的主题“互动交流”做了很好的诠释,分布在三层的展厅中。受过特殊训练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该展览中充当专家、向导以及表演者的角色,但同时,他们也是普通的参与者,鼓励其他来访者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些专业的交流者向来访者提问、说笑或者发出挑战。展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与各种互动形式,让观众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主题的答案。
3 虚拟现实表达
3.1 基于R技术的展示设计
现在正值热门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R技术,人们可以全角度地观看这个世界,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边界在R技术的加持下被模糊,彻底颠覆了我们获取信息、产生信息、与人互动的方式,以及展示设计的传统方式。
现在基于R技术的展示设计已经可以做到将整个展示空间都虚拟化,完全不需要有任何实物的使用。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让全球人同步体验,而不再是小部分人群的分批体验,打破了展示信息传播的地域与时空因素的限制。虚拟的展示形式替代了大量的实物,无形中节约了物料的使用,减少了浪费。虚拟的展示形式能够创造出实物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幻境、互动形式,大大促进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如今虚拟现实技术日趋成熟,制作精度、现实程度都越来越高,并且还衍生出VR、AR、MR等多种技术形式。
(1)虚拟现实(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近几年出现的高新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一个三维的虚拟空间,给使用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感受,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没有限制地全方位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一些内容还可以进行互动,例如,VR头盔可以追踪使用者的移动、步态、眼球轨迹、下蹲等动作。
(2)增强现实(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将现实世界数字化的路径不同,VR是在头盔中为观者提供一个完全的虚拟世界,而AR技术是将虚拟信息投射于真实世界。比如,谷歌眼镜就是一款增强现实的产品,它能在你看到一幢写字楼时,显示写字楼的地址、办公单位名称、建筑名称等多种信息。现在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经常使用AR技术,当你面对某个展品,使用手机里的AR软件对展品拍照,手机上就会出现这个展品的虚拟动画场景。随着设备计算能力、图像处理能力及网络连接能力的增强,AR技术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
(3)虚拟现实增强(MR)。混合现实(Mix Reality,MR)技术是将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两种技术结合,填补了它们之间的缺陷。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从长远来看,MR显然是一种更好的形式,它并不是把人们每天热爱的生活遮蔽起来,把人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虚拟世界,而是把有意思的内容、场景带入日常生活中,并且加入了观者与虚拟场景间的交互。
3.2 虚拟环境购物体验
2016年,淘宝推出的淘宝败家(BUY+)就是利用了VR技术,百分百地还原了购物场景,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体验。使用TMC三维动作捕捉技术,捕捉消费者的动作,触发虚拟环境的反馈,最终实现消费者与虚拟世界里人和物之间的交互互动。
在BUY+虚拟场景中,观者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居室客厅,墙面上有多个装饰画框,观者在点击画框的那一瞬间,就进入那个画面,飞转到了纽约街头,这时你已经坐在一辆敞篷老爷车的后座上,一个白西装黑辫子的黑人小哥一边开车,一边向你介绍纽约。很快进入了梅西百货,琳琅满目的货柜上摆满了货物,当顾客凝视几秒后,这件商品的详细信息就会在空中跳出来。
VR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是有很多技术上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眩晕、交互方式匮乏、流量消耗过多和手机发热等问题,但BUY+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未来的雏形——足不出户的体验式购物场景。
3.3 虚拟展示
比如英国艾尔沃斯(Isleworth)奥斯特利庄园(OSTERLEY PARK),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为参观者提供了手机上可以查看的动态解说。手机上会出现一个古代欧洲美女,为你讲解该展厅的信息,而她所站地方的背景,正是参观者所在的展厅,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让人印象深刻,并且手机上的讲解避免了对其他参观者视听的影响。
2017年9月,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文艺复兴主题展”,集合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三位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巨匠的真迹。参观者可以利用APP扫描部分画作,在手机上可看到油画中的人物场景动了起来,这就是AR技术的处理,让静态、古老、悠远的油画作品,焕发出现代的光芒,更好地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
4 结语
虽然现在提起互动,大家更多的理解是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互动方式,但其实互動设计并不是必须经由技术实现,归根结底,它其实是展示设计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融入了互动机制的展示设计方式给展示设计带来了新的变化,它不仅极大地拓展了设计文化的内涵及形态,更促进了设计观念上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赵斌,侯世荣,仝晖.基于“空间·建构”理念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探讨——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建筑教育,2016(04).
[2] 彭文利,陈友莲.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空间形式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13).
[3] 李科敏,苏卡林,李奇云,徐旭玲,黄恕伯.教学设计要注重给学生创设体验和想象空间[J].物理通报,2012(11).
[4] 赵邹娜.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示——评《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8(08).
[5] 王国兴.我国企业品牌建设中的问题浅析——品牌建设中的创新文化乏力与疲态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6).
作者简介:罗昭信(1982—),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