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中国古典舞的旋转作为中国古典舞课堂中重要的技术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身体技能、把握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使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能够秉承中华民族的特性,在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基础上,从中找出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本文通过对“轴心”的研究,将中国古典舞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旋转技巧部分进行深入解剖,对在各种“轴心”基础上的旋转加以实例性分析。使学生在完成旋转时能够加强此方面的意识,以保证技术技巧的完成质量。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轴心”;旋转
1 中国古典舞的旋转
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主要是通过跳、转、翻、控这四方面来体现的。而旋转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在舞蹈教学还是舞台表演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风格与技术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在舞蹈中,旋转是指人体围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的圆周运动。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可以理解为人体在地面或者空中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舞姿形态,围绕一个支撑点或一个中心轴而产生的运动。[1]其中,舞姿、动力和轴心是构成旋转的三个重要因素,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理解为:舞姿作为旋转的目的同时也是其他两个因素的前提条件,因为不同舞姿的旋转,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轴心和各自旋转动力的要求,比如掖腿转与探海转的轴心位置及动力的产生方式都大相径庭。动力是完成旋转的有力保证,任何舞姿的旋转都必须获得动力,这个动力获得的过程,就是人体自身的内力与外力合力的共同作用。在中国古典舞的旋转中,这种合力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半蹲及推地、蹬地的力量,给予地面作用力,并获得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而形成转动力;二是身体各部位合力、平衡、协调的结果。中国古典舞中任何种类的旋转都离不开上述两个方面的动力。轴心则是旋转过程中的关键,也是顺利完成旋转的核心要素。中国古典舞的旋转舞姿变化繁多,其大都是要围绕人体的基本运动轴来进行旋转,旋转的轴心一旦丧失,那么旋转将无法继续进行。
由此可见,任何技术技巧的完成都有其核心的动作要领,把“轴心”应用到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具体教学上最典型的就是旋转类技术技巧。因此,欲完成高质量的旋转,对于“轴心”的准确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在初学旋转时就应强调树立“轴心”意识。
2 “轴心”的概念
“轴心”一词在物理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个物体或一个三维图形绕着旋转或者可以设想着旋转的一根直线。”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人体轴心是在人体各种运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相应的人体运动随之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转动轴,人体的转动轴既可以是肢体局部的关节轴,也可以是人体的基本运动轴。在体育运动中,还会出现人体以外的器械轴。就人体的基本转动而言,一般称人体外的转动轴为实体轴,人体内的转动轴为非实体轴。
非实体轴是指人体局部肢体或人体整体转动时所绕的位于人体内部的轴,如通过关节中心点的关节轴和通过人体重心的基本运动轴。[2]以人体总重心为原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三维直角坐标系的三条直线,可以称为人体的基本运动轴。在支撑状态下人体的转动,人体整体既可以绕实体轴转动,也可以同时绕基本轴运动;在腾空状态的人体转动中,人体则只能绕基本运动轴转动。
3 人体的基本运动轴
将人体的运动仔细分析,绝大部分都是转动。如普通的行走,实际上是以髋关节的横轴为轴心的下肢向前和向后转动,中国古典舞中的涮腰、横拧以及各类旋转都是明显的转动。既然人体的各种运动基本上属于转动,就会存在转动轴,即轴心,虽然这个轴心不像车轮的车轴那样具体,但整个人体的转动和发生在某关节的转动动作都是有轴心的。人体各种方向的运动很多,轴心自然也会很多,但是基本运动轴只有三种类型:
垂直轴——上下方向且垂直于地平面的轴。围绕垂直轴的运动,其转动动作必然发生在水平面内。
矢状轴——前后方向垂直于额状面的轴。身体或身体各个环节可绕失状轴转动,动作均发生在额状面内。
额状轴(也称作冠状轴)——左右方向垂直于矢状面的轴。围绕额状轴运动,其转动动作必然发生在矢状面内。[3]
中国古典舞的旋转舞姿的变化发展,大都以上述三种轴为基础围绕其进行旋转。
4 影响中国古典舞旋转“轴心”的重要因素
4.1 胯在中国古典舞旋转中的“轴心”作用
從解剖学上分析,胯部的骨盆位于人体承上启下的中心,主要是由髋骨和尾骨组成。尾骨上托腰椎,髋骨下连大腿骨,它们既支撑着上身的头、颈、肩、胸、腰,又控制着下身的腿部、膝盖、踝关节、足部;靠它来保持人体稳定的直立姿势,随时协调人体启动的重心平衡。它是促进动作稳定、平衡和协调的重要部位。其中,髋关节可以绕多轴面运动,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及各个方向上的环转运动。具有上下、左右、前后的圆周旋转和帮助腿部踢抬的功能。它可以容许进行大幅度的弯曲、伸张、内扣外开的动作,尤其体现在中国古典舞的变化无穷的舞姿之中,它也是使很多动作得以灵活、柔韧、有力的关键部位。因此,对舞蹈演员加强这部分的训练极有必要。
在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训练中,无论哪种类型的旋转,胯部都起到轴心的作用。假使胯不主动,旋转的有关部位如双肩、腰部、脚等也都只能转到一定的角度。影响转速和舞姿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全身不能形成一股劲儿,胯的地位和功能就决定了它有能力将各部位的转动去协调统一全身的转动和促进转速的加快,由此可见,旋转时要想速度加快除了手臂的带动外,胯的转动速度也是决定旋转速度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难度较高的旋转中,比如空转类的技术技巧中,胯的正确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旋转时,固然要靠腿的支撑、膝的屈绷、脚的弹推、上身的立拔,但如果胯部出现松滑、脱节或扣撅,空中旋转的舞姿和动力都会受到影响,会给人造成上下身脱节和沉重的笨拙之感。同时,胯还起到空中加力的作用,在空中,由胯部加力再度向上拔窜,使身体在空中姿态清晰,有一定的空间停顿感,使旋转在空间上也显示出一种立体的扩张感,这是使旋转在技术上更上一层高度的必要动力。而胯部在落地前保持着起拔的劲势不松不懈,也是动作轻盈的要领之一,是旋转的方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4.2 腰是形成中国古典舞旋转风格的“轴心”
就整个人体而言,腰是连接上下身的枢纽,是全身各关节中能够做最大幅度运动的部分。在人体各关节的主要活动部位中,腰部所受的局限相对最小,腰关节可以前、后、左、右运动,相比之下,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的运动能力和美的力量,中国古典舞的动律大部分是以腰为轴心的运动形成的,它是出自腰部回旋往复的一种自然形态,所以中國古典舞“划圆”的要领是“以腰为轴,以圆为律;四肢为轮,轴转轮动”。[4]腰部不同的形态、运动方式和由此而产生的运动重心的游离特点直接影响了舞蹈风格,加强腰的主动运动意识,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当中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旋转除了在身体直立的基础上进行外,大多数旋转在运动的过程中,强调力量在腰部的转换作用,即“承转”作用。由于力量在腰部的不同转换方式,从而形成拧、倾、仰、俯等身体变化,构成独特的风格韵律。腰部在人体运动中起着“承转”的作用,因而使得整个身体具有“圆”“游”的特征。这种身体文化体现了先民对大地的亲和,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运动观和重“现世”的人生观等哲学观点。
当然,中国古典舞的基础旋转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芭蕾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先进经验,在形成中国古典舞旋转的科学训练方法与教材的基础之上,我们也应深入总结芭蕾旋转训练的特点,取其之长补我所短。芭蕾的直立旋转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它强调腰部的挺拔力量的带动以便于垂直轴心的运用,这样有利于形成旋转的意识,所以我们对在中国古典舞的直立基础旋转中讲究舞姿的对称,即上身舞姿左右相同,先从腰部保持直立的旋转入手,以便于形成基本的旋转概念,进而掌握准确的旋转轴心。在熟练掌握直立旋转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由对称的舞姿向均衡的舞姿发展,均衡的舞姿即躯干的左右舞姿并不相同,但是却能保持住身体的平衡,且无偏重之感,这时就凸现出腰部变化的“轴心”作用。腰部的一拧一倾、一俯一仰,再配合上手臂的变化,就繁衍出了风格迥异的旋转舞姿。
4.3 稳固的重心是掌握好中国古典舞旋转“轴心”的关键
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是人体的总重心,即人体重心。[2]人体的重心在舞蹈中是极为重要的,重心的调整是维持动作平衡和稳定的关键,人体的重心与舞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作舞姿的形成与变换决定了人体重心的位置,反之人体的重心位置又影响着动作舞姿。各种结构复杂的舞姿控制,舞姿之间的流动、变化,大幅度的跳、转等,都需要在平稳重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重心的训练在舞蹈训练中占有较大比重。[5]只有重心稳固才能生成准确的轴心。
中国古典舞旋转中的拧倾舞姿,决定了它在重心与平衡训练上的特殊性,中国民族舞姿的拧倾状态,对于重心的控制难度很大,它要求身体在倾斜、交叉的状态下控制好自己的重心,找到合理的支点。不仅如此,它还要求人体在倾身平衡重心状态下的流动中进行运动变化,以及旋转、翻身和弹跳。因此,对拧倾状态下平衡重心的能力、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就成了中国古典舞训练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6]在中国古典舞旋转组合的流动中,随着身体姿态的改变,重心的位置也随之变化,人体重心的变化直接影响动作的完成,因此了解人体在完成各种动作时重心大概的位置以及可能发生怎样的位置移动,对更主动、准确地调整重心位置和控制平衡具有极大的帮助。重心在旋转中不仅起到稳固平衡的作用,更为其连接舞姿中的闪、转、腾、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是建立在动作协调的基础上以重力柱为垂直轴发生的各种变化,也有一些因重心的落点偏离支撑面而造成暂时失控的闪动,因而使动作技巧呈现出极其丰富的表现力。[7]
在旋转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轴心”看成是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圆柱体,为了减少脚掌与地面的摩擦,在训练时要求尽量减少脚掌的支撑面积以获得较大的旋转动力,从而使轴心柱的旋转半径最小化,把旋转阻力降至最低。同时,因为中国古典舞的旋转魅力都是体现在动作运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舞姿在空间上的持续性与飘逸感,在训练时就要求减少脚掌的支撑面积,使旋转更具立体感。在中国古典舞的基训课堂中的控制训练中,往往采取减少脚掌支撑面积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驾驭能力,在保持身体平衡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重心。为了体现舞蹈动作技巧的难度,往往会延长脚掌的支撑时间以及减少脚掌的支撑面积,从而增加技巧性,达到难与美的结合,突出了中国古典舞的高难技巧效果。
5 结语
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异彩纷呈,变化无穷。旋转作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在课堂训练与教学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其重要性体现在它既可以独立拿出来作为舞蹈表现中的重要动作技术群,又可以与中国古典舞其他技术技巧组合起来,起到联结、装饰的作用。在发展民族个性的同时,应力求寻找训练中最本质的共性因素,强调轴心在旋转中的正确运用,可以对训练学生的舞姿控制、大脑中枢神经、肌肉能力都有较高价值和意义。
对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中“轴心”的探究作为整个中国古典舞技术应用理论的冰山一角,期望能够借此研究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舞蹈学者对中国古典舞的教材、教法做具体研究,将更多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充实中国古典舞训练教材,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42-143.
[2] 《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2-243,207-208.
[3] 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30.
[4]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5] 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43-144.
[6] 郜大琨,张勇,韩国跃.中国古典舞基训[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2-3.
[7] 赵志连.中国古典舞旋转能力的培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