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摘要:姜文从1995年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至今一共导演了五部电影。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两部电影奠定了姜文作为导演在电影界的地位。但他后来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却没能继续赢得大家的认可。(《让子弹飞子弹》和《一步之遥》这两部电影带有玩儿票的性质,这里不做类比。)表面上,这三部影片在艺术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关学风格,能够看出一位导演在表现、反映了历史的同时,努力追求艺术的创新与变革。但是当我们深入到他的作品中时,却发现他的这些作品实际上具有相同的美学观念和精神理念。
关键词:姜文电影;主观化创作;象征;样板戏;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123-01
一、主观化创作:导演其情感世界的表达
在镜头语言的表现上姜文的电影具有流暢、细致、干净利索的特点。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姜文电影画面精美,场景还原度高、道具力求真实是。他的电影中镜头画面和构图像油画一般色彩明亮,并具有很强的主观情感特征。他用他精心设计的色彩来表达其主观感情。所以当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亮相,他那用鲜艳浓郁的色彩表现文革这一手法,令当时的电影界惊艳。并且,姜文的电影风格和其他第五代导演他们喜欢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电影风格不同,他更多地是将作品作为其主观意识的表现。他的艺术创作受到了文革时期革命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影响。因为个体身份不同,他对文革的感受也有别于他人,带有他自己鲜明的个人色彩。
姜文电影美学的核心是把艺术作为主观思想的外在化,电影的一切表现手段都是为了服务他的主观情感。姜文曾明确地说:“一个导演拍东西越主观越好。”我个人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是非常同意他的话的。我认为一切东西的存在都要归于主观认同。与强调客观的电影叙事不同,他崇尚形式上的仪式化、浪漫化。他偏爱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现其内在的心灵。他的电影总体上呈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拿《鬼子来了》来说,这部电影就带有导演强烈的主观表现风格。电影《鬼子来了》采用的是黑白摄影的方法,姜文自己就说过,黑白是色彩最极端的表现。在电影已经进入彩色时代时运用黑白的手法来拍摄,纯粹是源于他主观思想的表达。在电影《鬼子来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采用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开场方式加上广阔的视野和其行云流水的剪辑,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导演有意的炫技并陶醉其中。姜文用情绪化和激情的影像表达浪漫主义的情绪,这一特点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它的构图力度十足,色调浓郁,激昂的配乐,紧凑的剪辑,都让人体会到一种蓬勃的朝气和一种情绪宣泄的快感。并且这部电影的结构形式相对新奇,它采用环形的叙事结构,甚至具有魔幻和超现实主义的现代艺术特征。但它浓郁色彩的画面和刻意渲染的声音却是立足于大众的审美。它的配乐采用了激昂的曲渊为主旋律,走的是亲和大众之路。片中贯穿始终的苏联老歌,从侧面面显示了文革美学对他的精神影响。与大多数第五代电影人不同,姜文用鲜亮清澈、充满温情的画面淡化了文革时代背景的阴霾气息,这种与其他电影主观基调上的差异使得他对文革的反映呈现了一种近乎虚幻的浪漫色彩。
显而易见,姜文镜头中的美感来自于他的自身感受,而非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再现。可以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跟中国无关跟文革无关,但决不能说《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与中国无关与文革无关。因为片子的导演姜文生长于中国,经历了那段对他来说最有影响的一段历史——文化大革命。因此可以说,姜文的电影具有中国红色美学的浪漫主义特征,姜文的电影表现强调的是他的情感世界。
二、审美印象中仪式化的象征:来自“样板戏”的审美启蒙
象征,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姜文拍摄电影时最常用的法。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象征不同,姜文电影中的象征具有非常鲜明的仪式化特征。这种仪式化的特点是各种象征性的电影元素如色彩、动作像京剧一样进行一般程式化的处理,以此表达作者的主观创造思想。并目,这种程式化的设计,带有较强烈的虚拟性,会使影片产生一种间离效果。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姜文就将文革这个时期以及电影里很多的场景仪式化了:在电影的一开场,孩子们奔跑跑,军人们欢跳,彩带飘扬,各种声音在高昂的革命歌曲中混杂,而那歌曲的调子嘹亮地直冲天际,具有“直上云霄”的气势。电影《鬼子来了》开场的床戏也有着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的图腾式的仪式化。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里,这种仪式化的场景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让整个影片看起来似乎就是仪式化的场景组合。电影里浓郁的色调、人物快速狂奔的动作、明畅以至于无遮拦的构图,即使是在晚上的露天电影和狂欢节的篝火也充满了充满激情的光和色,充满了仪式的象征意义。这里要提的是,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太阳照常升起》虽然在叙事风格上有所突破,但是它整个电影的隐喻和意象密集,象征运用得过于泛滥,使得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有些困难。
姜文电影里的这种象征的仪式化我们可以在“样板戏”里找到其最初的源头。“样板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是文革美学最集中的体现。“样板戏”继承了传统京剧唱腔唱调,并对其进行了雕刻。它与传统京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它有效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形式,更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意识。过去我们专注于“样板戏”它典型和集中的模式研究,人物塑造“高大全”的问题。但事实上,从“样板戏”创作的审美上来看,它最重要特点是强调创作的主观性。观念先行,用主观意图贯穿创作。从这一点来说,“样板戏”具有现代艺术的风格特征。从它的创作上来看,“样板戏”和现实主义强调客观反映现实是相反的。
在“样板戏”里,象征表现在京剧的程式化动作和表演方式,将其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转化为内涵。比如在“样板戏”中,主要的英雄人物都是强大的动作和夸张的特征,最典型的是英雄登场的动作,这个动作有一个仪式特征,作者通过这种仪式表现其内在的革命激情和意识形态内涵。这种具有强烈仪式化特征的象征与西方象征主义中以客观对象为载体的特点明显不同。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里姜文也是这样。他过度的运用仪式化的象征,使象征的手法脱离了电影的叙述功能。导致电影中的很多象征有故弄玄虚之感。因此,如果说“样板戏”的象征在其讲道的目的下变得简单而僵硬,那么姜文的电影坐的象征就是因为他的整体艺术感觉以及视觉和听觉上流于追求他个人的电影符号意义,使得他电影中的象征意义在激情的表达中变得碎片化,难以识别。
姜文的电影似乎深刻地探索了现代电影艺术的精神特征,与现代电影创作现实主义不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魔幻色彩、分段故事以及对命运偶然性的描绘,这些叙事技巧在西方电影中已经很普遍。但这些并不构成姜文电影美学的核心,真正塑造他的美学观点的是“文革”美学。在其思想中,姜文的审美经验很难消除“样板戏”的作用。“样板戏”对他来说,不仅是他表现“文革”的道具和时代背景,而且还体现了他自己精神资源的审美构成。
三、结语
作为从“文革”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一辈人,“文革”美学成为最初影响他审美的因素,“文革”对姜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文革”的美学引起的共鸣塑造了姜文的审美感性认识,构成了他艺术创作观念的核心,使其进入了更富想象和体验的世界。姜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那个时代做了属于自己的个人化回应。这种回应所采用的艺术形式、所描述的主题都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的色彩标记。他用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将自己对人类、世界的思考寓于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