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怎么看?山区县乡村振兴怎么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月17日-3月18日,“山区县乡村振兴学术峰会”在汉源举行,来自省内外“三农”方面的56位知名专家、学者以汉源乡村振兴为案例,重点围绕这两大学术主题,发表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
在“大国小农”基本国情之下,我们的城镇化率现在是58.52%,从未来时期的跨度看,十年、二十年后,我相信城镇化率可以整体达到70%,在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那就意味着我们数以亿计的普通农户要分化,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农户要不断地转移出去,留在农业内部的农民一定要成为新农人,成为具有能力资本的新农人。什么叫新农人?我认为新农人就是职业农民,就是总书记讲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在去年两会期间他在四川代表团专门讲的。这次在十九大报告里,总书记又提出“我们要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认为在四川,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讲的是职业农民。那么十九大报告讲的乡村振兴,我们新农人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讲的新农人、职业农民是富有工匠精神的,换句话讲,第一要有工匠意识,第二要有经营意识,第三还得有企业家的经营能力。
发挥山水资源的优势,来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自然资源、山水风光、传统文化又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带来了比较优势,这是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两条新路径。首先要增强山区农业的竞争力,要更多地通过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通过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发挥来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要通过规模经营、提高融资能力、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化服务、机械化等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特别是要为未来机械化时代的到来留出足够的空间。其次,提高竞争力要更多考虑到山区的问题,要更多地发挥品质的竞争力,发挥农业功能的竞争力。品质的竞争力就是要让消费者相信,汉源的农产品、山区农产品比其他县、比平原农產品好,让消费者愿意为汉源的农产品付更高的价格。同样,也要让中国的消费者相信中国的农产品比国外进口的农产品好。我们曾经提出—个构想,要让有钱^吃国产农产品,让消费者愿意为本地农产品付更高的价格,通过消费者的信任溢价来为小规模农业争取生存的空间。
要进一步发掘地方经济文化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从汉源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来看,我把它归结为“四头经济”。什么叫“四头经济?第一个是“树头经济”,包括花椒、梨、桃、苹果等等。第二个是“牛头经济”,一个地方除了资源优势,‘食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第三个是“地头经济”,比如菊花、绿菜,这些数据与“地头经济”的发展分不开。最后一个就是把这些经济全部都综合起来,要发展“人头经济”。“人头经济”是什么?就是产业融合,用我们自己的话叫“农旅结合”,发展旅游经济。这“四头经济都是汉源的特色,都有优势,但是作为一个地域的发展来看,还是要有轻重缓急,我们要把这“四头经济”的哪几个头作为先导,用哪几个头来带动另外几个头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中国五千年的乡村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文明体,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的载体,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乡村的思维,而不是农村的思维。汉源乡村振兴的模式是以山区生态文明为抓手,全域性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地的一个模式。汉源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我认为,这个(聊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收入。我是搞生态文明研究的,我提出一个命题是,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也是一个时代,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中国的乡村,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如果搞工业文明是劣势,但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越是偏远的地区,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搞生态文明越有巨大的后发优势,而且越是在偏僻的地区,绿水青山受污染越小,它的自然价值越高。汉源,我觉得恰恰是利用绿水青山让万紫千红的农产品变成了“翡翠玛瑙”。汉源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跟踪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是站在乡村的角度、农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乡村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我个人以为,第一,要有特色产业。什么叫特色,一定是立足于这个地区、这个地方,其他地方长不了,或者长不好,或者也能长好但成本太高,只有这个地方长得最好、成本最低、质量最高,那叫特色。凡是广而覆之的产业,没有特色。汉源的花椒大家都爱吃,连我80多岁的母亲让我去买花椒,都指名买汉源的花椒。汉源的花椒好吃,有一种别的地方花椒没有的味道,那就是特色产业。第二,发展融合产业。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农业不仅要提供产品,还要拓展融合产业。融合产业,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产业链的延伸,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另外就是功能的扩展,挖掘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使这些功能成为经济优势;再有就是和其他产业的融合。现在搞得最多的就是文、旅、农融合,和旅游、文化的融合使农业更具品牌价值。
(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