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杀论》和《大工地》是两本在社会学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这两本书的简单的介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说明《自杀论》和《大工地》的方在法论、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的收集分析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上述的整理简要谈谈自己的对这两本书的看法。
关键词:《自杀论》;《大工地》
一、《自杀论》和《大工地》的主要内容
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孔德就提出了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之中的主张,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积极的相应并付诸行动写的不少著作都运用了量化的研究方法,其中《自杀论》是这些著作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典型。《自杀论》全书共分为三编,在第一编共分为四章迪尔凯姆主要是分析了非社会因素包括心理变态和正常的心理态度、种族、遗传以及自然因素和效仿对自杀的影响,在这一章作者实际上是通过否证的方法去除了作者认为的不符合的原因;在第二编共分为六章主要说了影响自杀的社会原因以及自杀的社会类型,介绍作者自己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作者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反常的自杀,并进一步介绍了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潘毅教授的《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一下都简称为《大工地》)是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典范,潘毅等人深入中国的建筑工地与建筑工人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还随着一些建筑工人返乡,以此来收集原始的资料。《大工地》一书是其以往学术努力的继续潘毅等人采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走进工地,开展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借鉴马克思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试图把中国农民工问题引入到社会转型和工人阶级形成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來考察。[1]中,无产阶级化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潘毅的《自杀论》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第二章介绍了资本主导下的城市中心主义、介绍了新自由主义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第三章介绍了农民工尴尬的身份——半无产阶级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政治,第四章介绍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分包劳动体制和这个体制带来的问题,在包工体制下责任不明确,经常会出现包工头携钱逃跑的现象,建筑工人白白干了许多活儿。第五章介绍建筑工人情感体验,第六章介绍了建筑工人在同包工头和建筑工地老板的斗争,无产阶级意识的逐渐变得强大从自在向自为摸索。很明显《自杀论》和《大工地》这两部著作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有不同,下面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角度具体的分析这两部著作。
二、《自杀论》和《大工地》的方法论
迪尔凯姆对自杀的研究并不是从以往的个人行为的角度进行的,而是打破了常规排除了个人因素对自杀的影响,认为自杀是受到自己不知道的原因即社会原因的影响,比如说宗教因素对自杀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杀论》这本书采用的的是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大工地》同样也是运用了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工人这个行业的情况。她和卢晖临博士、张慧鹏硕士共同出版了新作《大工地: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图景》,用阶级分析的视角和方法向我们展示了处于世界工地中的中国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状态和日常生活,展现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处理转型中国劳工问题时的分析深度和解释力度。[2]
三、量化研究、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来解释所要研究的现象一种研究方式,这些数据的得到是以数理为基础方法分析出的,尤其是需要大量的运用统计方法。简单来说量化研究就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量化研究的具体方法比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量化研究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比如以前较少运用的政治学领域如今对量化研究法的运用也变得较为普遍。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就是采用的量化的分析方法,所以在资料的分析上是采用的量化的分析法。质性研究从方法论角度来说属于人文主义的方法论。质性研究是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指无人为因素干扰)的人、情况、现象、社会环境和过程的新兴的、感性的、有解释力的和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目的是用描述性的术语揭示人与其所处的经验世界之间的联系。简单来说质性研究就是研究者参与到研究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访谈等具体的研究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引起对象的反映。质性研究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比如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在量化研究大量运用质性研究的使用减少的情况下提出的,扎根理论是系统收集资料从这些原始的资料中归纳出经验然后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此外历史学科常用的文献研究法也是质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具体方法。《大工地》是采用的质性的研究方式所以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采用的是观察法和访谈法质性研究常用的具体方法。
四、《自杀论》和《大工地》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在资料的收集方面,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和潘毅的《大工地》的编写都需要也都使用的大量的资料,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谈一谈《自杀论》和《大工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首先在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中迪尔凯姆研究自杀的方式(或者资料收集的方式)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献法(风笑天,2001),即在司法局和统计局查阅 26000名自杀者的档案材料。这些研究对象分布于当时的欧洲12个国家: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挪威、俄罗斯、奥地利、瑞士、丹麦、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自杀行为主要发生在 183 至 1980年之间。迪尔凯姆收集的这26000人的资料主要涉及的变量有自杀者年龄、性别、种族、国家、有无子女、自杀的方式、自杀的原因比如酗酒和遗传史等。以第二编为例,作者在导论中介绍了自己对自杀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3]为了论证观点,在第二编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第二章利己主义的自杀中迪尔凯姆首先介绍了不同宗教对自杀的产生的影响。着重介绍了德意志的一些大国,比如巴伐利亚从1874年起每年每百万人口中有90人自杀,而且迪尔凯姆将巴伐利亚诸天主教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分成三种类型,即天主教人数占50%的省、天主教人数占50%到90%的省、以及天主教人数占90%的省,通过从统计局和司法局的得到的资料查找出这几个省份在1867年到1875年的自杀人数。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迪尔凯姆查找了大量的巴伐利亚各省自杀人数的资料以及巴伐利亚各省天主教教徒的人数,他采用了文献法收集资料。迪其实现代的量化分析经常大量采用的材料的收集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定义)但是就《自杀论》来说尔凯姆研究的自杀的社会问题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自杀的人已经去世了所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信息几乎变得不可能所以在这个时候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会比较的适合。在资料的分析方面我们还是以第二编第二章中宗教对人们自杀的影响为例,如前面所说的迪尔凯姆得到这三种类型的自杀的人数,第一种类型有三个省份莱茵河巴拉丁领地每百万人口中有167人自杀、中法兰克尼亚是207和上法兰克尼亚204然后计算出了平均值为192,第二种类型有两个省份下法兰克尼亚157和施瓦本118计算出平均值为135,第三种类型有三个省份上巴拉丁领地为64人、上巴伐利亚为114人、下巴伐利亚为19人平均值为75。所以迪尔凯姆的《自杀论》虽然在资料收集方面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但是在数据的分析方面采用的是典型的量化分析方法,比如他将首先将数据进行分类然后算出平均值等。他的这种资料的分析方法贯穿于《自杀论》这整本书。迪尔凯姆《自杀论》一书中用到的量化分析的方法比较的简单比如他在文中常常求的是数据的平均值等,可以看出社会科学早期对 量化分析的方法的运用,运用的程度上比较的浅薄当然不排除当时量化方法本身就比较简单没有像今天各种线性分析的等手段那么复杂,但是采用量化的方法对数据的处理还是使《自杀论》这本书看起来更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说服力比较强而且可以使人们比较容易、清晰、直观的得到这本书每一章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其次在潘毅的《大工地》中作者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是他们亲自到中国的建筑工地当中亲身体验中国建筑工人的生活,了解相关的情况。在《大工地》中作者对建筑工人的一些情况的描写多是采用了观察方法,观察法作为一种现场收集资料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主要通过直接观察人的行为及行为痕迹,認识人类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在第二章地产资本主导下的城市资本主义中作者观察了保定饶村的青年袁飞在饶村风光的婚礼、以及婚礼后袁飞再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以及年轻的充满梦想的小伙李昊和胆小怕事的岁数较大的普通带工老许的观察。在第三章半无产阶级与身份政治中对老张进行了观察了解问什么老张会留在建筑工地因为老张的年龄已经很老的对于从事建筑而言,而且老张由于长期在建筑工地工作背已经驼了相貌看起来也比实际的年龄要老许多。在第四章历史转折下的建筑业分包劳动体制,作者对一些包工头、班长、普通的建筑工人如陈辉的观察的到了关于中国建筑行业的包公体制下中国建筑工人悲惨遭遇的情况。在第五章路在何方?——建筑工人的主体体验和主体情感中对在西山华府建筑工地上工作的57岁的建筑工人薛富贵进行了观察,2009年3月20日薛富贵在建筑工地上抡着大锤子砸石头干不完老板就不安排新的任务,第二天薛富贵就生病了然他弟弟帮他请假接着薛富贵就不省人事了,他得女儿帮他处理后事的艰辛和无奈的过程。通过作者对建筑工人薛富贵的观察作者可以收集关于建筑工人的主体体验和主体情感,以及体现了以薛富贵为代表的广大建筑工人悲惨的遭遇。在第六章主体的回归:从自在走向自为的摸索中作者通过观察收集了一些建筑工人对在讨薪水的斗争。可以看得出在《大工地》这本书中作者在全文中都运用了观察法来收集资料,通过质性研究的定义我们看出观察对象而不影响被观察对象变化的观察法是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之一。质性研究通常会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使用,对于观察法来说也是这样的,《大工地》研究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所以通过运用观察法能够更好地收集关于建筑工地工人的情感体验和在讨薪斗争中的主体意识的变化。
此外在《大工地》一书中还运用了访谈的方法,访谈方法主要是通过采访者与被访者面对面交谈来了解被访者的心理、行为等的基本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与文献检索法、观察法、问卷法并列的四种经典调查方法。比如在第一章中作者一行人随着一些建筑工人回到了他们的老家饶村,作者采用了访谈的方法向老支书了解村里的情况比如了解到村里的人口是6000多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就有1500人。在第三章中作者对老张(作者研究中遇见的最老的建筑工人)进行深度的访谈,收集了一些关于老张的一些资料比如老张从70年代后期起就开始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工作到今天已经30年了,老张虽然不想在建筑工地工作了但是老张有两个孩子有一个女儿在张家口上大学的有一个儿子在上小学四年级,所以为了女儿的学费老张不得不继续干下去等,还了解到了老张年轻时的一些经历以及他现在的工资情况等等。在第四章中作者对河北的老建筑工人张师傅和白师傅进行了访谈向他们了解黑包工的情况比如那时候他们的待遇同建筑工地的正式员工是一样的福利和待遇都不错,他们同现在比黑包工时期的情况更好一些。在第五章中对大军进行了访谈,大军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带着来挣钱的目的来北京,在来北京之前对北京充满了期待和遐想,来了北京后大军觉得幻想破灭。访谈的方法,作者在文中大量的运用了访谈的方法,访谈法可以使收集到的资料更加的全面深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和访谈中对对象的选取,作者选择的这些建筑工人都极具代表性比如袁飞他是年轻的刚结婚的青年、李昊和大军是更加年轻刚刚成为建筑工人,中年人比如建筑工地岁数最大的老张、在工地去世的薛富贵等,当然书中也提到了待遇更加差的女建筑工人,作者在选取观察和访谈对象的时候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考量,所以可以看到在性别上有男有女、在年龄上上各个年龄段都有(具有劳动能力)、在研究对象的地域上虽然以河北为主但是也涉及了山西、河南等地。这是这本书在资料收集方面的比较好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资料的分析方面《大工地》因为主要是采取的质性研究所以主要运用的归纳的方法,但是也可以从第二章中看出虽然《大工地》多是采用的质性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但是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也是用运用了量化的方法比如关于房地产的利润方面。
通过对《自杀论》和《大工地》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资料收集和分析方面确实存在不同,但是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资料收集和分析方面也有一致性。所以我认为在选择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结合研究问题的特点,这样收集的资料即具有信度又具有效度。
五、对《自杀论》和《大工地》的评述
《自杀论》是社会科学中运用量化分析的典范,很好的将社会科学和量化分析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向以后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做了良好的展示。此外《自杀论》运用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从深层次的角度探究了自杀的社会原因,看到了自杀这种行为具有社会的属性为以后的自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当然《自杀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对量化研究的方法运用上还是比较的简单,书中最常用的是对相关数据求平均数,所以在数据的分析方面可以运用更多的量化方法,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写作中尝试跟对的数据统计方法。其次完全将非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抛弃,从整体看不合理且略显武断。《大工地》这本书在资料的收集方面很好的体现的质性研究常用的方法,首先向我们很好地展示在一些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中采用访谈、观察法对我们获取资料的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向我们展示了在研究问题时选择什么样的标的对象是比较理想的、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我认为《大工地》这本书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比较客观不应该过多的加入作者的感情,这样会影响读者自己的判断。其次作者过多的强调社会改革、国家政策强迫农民成为建筑业农民工,忽视了农民作为理性人的自主选择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剑:《把阶级分析带回来——《大工地: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图景》评述》,《开放时代》,2011年1月。
[2]田广、刘瑜、汪一帆:《质性研究与管理学科建设:基于工商人类学的思考》,《管理学报》2015年1月。
[3]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第11页。
作者简介
王晶(1993.03-),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治理。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