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问题变得更加显著,需要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的作用对各类问题进行调整和解决。目前,农村地区公共空间的类型为红白事公共空间、小店公共空间等,均具有提升乡村凝聚力、继承和发展文化、促进基层民主发展等作用,借助文化内核与公共空间的力量,使现有的农村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基于此,本文将对“中国式”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介绍,并对如何发挥文化作用促进乡村公共空间发展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国式;乡村公共空间;文化内核
引言: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的公共性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明显减弱,很多集体性的公共空间逐渐消失,导致公共性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受到较大影响。对此,应充分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内容与功能,才能够帮助农村形成公共性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借助文化的力量,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核力量。
1.“中国式”乡村公共空间概述
1.1发展历程
公共空间一词由哈贝马斯提出,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二是社区内普遍存在的具有较强制度化的组织与活动。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从第一种内涵着手进行论述。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空间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以行政性集会、村庄行政共同体为主,使社会秩序呈现出“捆绑式社会关联”,农民的大事小情均由集体来处理,抑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带来了较强开放性,农村社区也随之发生变化,公共空间越来越少,目前现有的只有“红白事”“小店”“大树”等固定区域,而这些空间中,在特性的表现上也并非是集体性,更倾向于个人性、互惠性,政治功能明显减弱,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由于公共空间缺乏集体性,使农村发展受到极大挑战,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需要进一步发挥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完成。
1.2公共空间功能
乡村公共空间通常具备三方面功能,一是增强村民凝聚力,利用涂尔干理论可知,在现代与传统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公共空间能够为村民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而这种交流一些是感性,一些是理性,均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因此都会增长村民的凝聚力;二是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各种公共空间中都存在不同的文化,如若一个公共空间中失去了特定文化的支持,则该空间将逐渐消失。同时,公共空间中是新文化诞生的摇篮,不同外来群体汇集到同一空间中,需要对空间文化特性进行充分了解,以此来传承旧文化,产生新文化,彰显公共空间文化中的扬弃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共空间可能会逐渐消失,但是大部分空间文化却能够得以流传,源远流长;三是促进基层民主发展,一方面提升村干部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村民对村干部工作行驶监督权,做到以民为本,以集团利益为重[1]。
2.乡村文化促进公共空间发展的案例分析
乡村文化功能多样,对乡村公共空间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以福建省屏南廊桥村落与河北唐山张庄为例,对文化内核进行分析。
2.1廊桥乡村文化促进公共空间的发展
2.1.1道德文化
廊桥的乡村公共区域属于村民议事、评判、舆论的场所,与乡村秩序和道德文化息息相关,对民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在屏南民间,修桥作为一种慈善行为深受人们喜爱,民众通常会争相捐赠,当桥建成以后,在桥屋内记载捐赠人的芳名,而这些都被村民看作是光宗耀祖的象征,同时将这种道德文化传承下来,用以教育后人。
2.1.2休闲文化
廊桥建立的基本功能为“通济”“利涉”“休憩”,而休闲娱乐则是其衍生功能。在消息闭塞的传统村落,文化生活贫乏,而廊桥便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传授技艺的重要场所。村民们在廊桥下设立小戏台、棋牌室、茶艺居、练武场等,成为民俗文化与休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空间,不但能够使人们从辛勤劳作的疲惫中解脱出来,还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访,促进该村的经济发展。
2.1.3美学文化
廊桥既是建筑物,也是艺术品,展现出“中国式”古代结构桥梁技艺的最高水平,近年来,不少建筑学家、美学家、摄影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使廊桥之美逐渐走出深山,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廊桥的美学文化不但体现在建筑文化中,还体现在生态文化中,桥梁的建造几乎没有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与附近的山势融为一体,将先民保护自然的传统理念充分展现出来。在廊桥建成以后,不但成为村庄重要的装饰物,还使村落环境得到了极大的美化,这与我国提倡的“美丽乡村”建设充分符合,对乡村公共空间发展产生了极大促进作用[2]。
2.2唐山张庄文化促进乡村公共空间发展
2.2.1必需性活动
必需性活动属于乡村公共空间中最为稳定的活动,在中国乡村商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张庄住家设立了生活用品商店、集贸市场、农产品市场等等。改革开放正式实施以后,张庄又在村北路旁修建了果菜交易市场,该市场的建立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买菜的便利,还由于每天来往的人数众多,成为了该村主要的公共空间。由于乡村商业活动中邻里之间的交流要多于城市社区,因此在公共文化与交流文化的促使下,使乡村人际交往与商品经济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种能够创造和获取价值的劳动,因此需要公共空间大多分布于商业活动场所周围。
2.2.2选择性活动
选择性活动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活动,从需求等级上来看位于必需性之后。在乡村地区,这种选择性活动的主要体现便是人们聚集在一块闲聊,通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这种选择性活动产生的频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核心文化的影响,即公共空间具有较强的交流性与公共文化。对于乡村人們来说,由于从事的劳动、家庭背景、谈话主题几乎相同,而且人们通常世代居住于此,彼此之间沾亲带故有浓郁的交流氛围,交流属于一种精神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参与者可以随时离开,在此文化背景下,使乡村公共区域成为聚集信息、创造信息的重要传输点。
2.2.3休闲性活动
乡村公共空间中拥有许多文体活动设施,有利于传播休闲文化,吸引人们在此停留,并且开展大众文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这种休闲文化逐渐影响人的道德与素质,进而起到反向作用,促进公共空间的正面发展。例如,唐山张庄设立了青年俱乐部,并为村里的青年提供了简单的体育健身器材与活动场地,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便是简易的篮球场,旁边设有小卖铺,周围有台阶可供人们休息,旁边的十字街道设有路灯,每当晚饭后篮球场中有很多青年运动,而周围的台阶处则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重要公共休闲区域。
3.如何发挥文化作用提升乡村公共空间内核力量
3.1提升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影响力
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影响下,乡村原生公共空间与文化较为发达,主要表现为集市、节庆、庙会等文化活动对村民的影响和塑造方面,同时也是乡村中最被群众看好和认可的文化空间。对于乡村传统文化创新和改造来说,应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模式,既保持乡村原生因素,又能够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成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空间。例如,对庙会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将演艺活动、休闲娱乐等现代化元素注入其中,使这一节庆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扬,促进公共文化空间和生活的外延,使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在文化产业的支撑下,引导现代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良性发展。
3.2大力发展村民自治合作组织的社群文化
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引导、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民自主合作组织,包括马铃薯协会、养牛协会、葡萄种植协会等等,并且建立健全种植合作社等经贸组织,包括妇女协会、老人协会、演艺协会等等,这对于目前“原子化”的乡村来说,一方面对商品标准化、生产统一化、销售统一化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协调好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文化氛围,属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农合组织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些非农合组织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其中包括秧歌队、演艺协会、文艺队等,通过自娱自乐的社群活动填补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空白。由此可见,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的社群文化,以此来促进乡村公共空间内核力量的提升[3]。
3.3构建和传播现代商业文化
人属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人类的迁徙与互动,文化也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当中。现如今,城乡物流文化、超市文化、劳务迁徙等新方式与新公共空间层出不穷,为村民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乡土旅游、进城打工等大众迁徙,使商品意识与现代生活方式逐渐传播到农村,成为一种新生活风尚。因此,乡村地区应因地制宜,注重发展乡村超市文化、乡土旅游、城乡物流等,通过新生活理念与商业文化使乡村公共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与燕山,进而提升农村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结论:综上所述,现代化乡村建筑的重点在于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促进乡村公共空间的繁荣与发展,使其成为创新先进文化、提高乡村发展水平、培育新型农民的摇篮,紧紧的围绕乡村公共生活,促进公共空间建设,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推动乡村互助合作文化普及,使農民对乡村生活的幸福感提升,对新生活充满动力与向往。
参考文献
[1]韩鹏云.中国乡村文化的衰变与应对[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9-54.
[2]吴莞生.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5(25):150-151.
[3]徐东涛.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演进和村庄权力的运作——以浙江省七一村为个案[D].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李昕奕(1989),女,上海市普陀区,民族:汉,学历:谢菲尔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设计与规划,单位: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作者单位: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