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龙
摘 要:学生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学生在地理学习之后养成比较稳定的、系统的心理品格,能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地理;核心素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另一方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新媒体时代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老师海阔天空的讲,学生展翅翱翔的学,这就是“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改变。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解读核心素养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把用人时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
在我国,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要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2016年9月13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最终敲定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学术界对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李家清教授在《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一文中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构建在地理素养基础之上的,关注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钟启泉教授指出:“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基于地理空间视角下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这六大方面。”汤国荣老师也指出,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后能够满足终身发展的地理思维,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地图技能和空间视角四大方面。
综合各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地理学习之后养成比较稳定的、系统的心理品格,能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包含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品质等内在涵养,最终形成综合性的:人地观念、区域分析、家国情怀、地理表达、可持续发展、综合思维等多个核心要素。可见,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呢,本文将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和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尝试探索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从而找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教学策略。
二、新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特别是新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特点,为教育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教学条件,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尝试探索利用新媒体与教学的结合,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利用新媒体创设情境,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培养人地和谐的观念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应该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在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时,首要的问题是协调“人地关系”,这是我们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课时,我开展主题活动:56个民族一家亲。请学生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一些民族的风俗、服饰的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从效果来看活动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而又深刻。学生经历学习探索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国家认同”的目的。又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查阅课堂外的知识,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及合作学习精神。
(二)注重手段整合,图形视频演示,提高学生的区域分析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它涵盖了地理环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活动很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部分。而新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空间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这一特點在和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中,可以说为地理的学习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例如在学习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时,我用计算机出示画面,用中国政区图做底图,然后利用计算机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拖动鼠标点击依次出现我国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了让学生清楚理解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我找到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季节降雨过程和植被特点,使地图上的线条和视屏中的景象在结合起来,让领会各地区降水情况,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
(三)利用新媒体选准国际、国家及身边的社会热点,培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等
学生一般对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有些事件他们可能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就要精心选取国际、国家及身边的社会热点与课堂内容有紧密关联的事件,通过视频或新闻报道、网络链接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对极地地区进行讲述时,我介绍了我国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落成,这标志着我国在南极科考事业的一大成功。
(四)选取适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关系到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通过新媒体学习學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
(五)运用新媒体技术突破地理表达
由于地理时空跨度很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看到,传统教学方法和纸质展示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视屏,可以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难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六)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课堂上中,如果单靠教师讲解课本,学生觉的枯燥无味,很难认识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时候,于是我布置任务:请收集近年来有关长江环境招到破坏的例子。结果学生收集到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和视屏,学生个个看的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于是我趁机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都为保护环境出谋划策,愿意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现代新媒体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提高,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建[J],教材教法,2015(11).
[2]马飞燕.借翻转课堂之力,促核心素养养成[J],地理教学,2015年15期.
[3]李家清.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年04期.